在山东种药材,如何把地里的草根变成致富的金根?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跑了趟齐鲁大地,发现中药材种植在山东真像憋着股劲儿的春笋,在泰安岱岳区的山坡上,老张头正蹲在地头扒拉黄芪苗,"这沙土地透气,根须扎得深,药效才攒得足",他身后成片的黄芪随风轻晃,根根直立如站岗的士兵。

山东这地方种药材是带着祖传基因的,从泰山脚下的"四大怀药"到胶东半岛的西洋参,从鲁西南的牡丹皮到沂蒙山的丹参,老祖宗留下的种植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,去年省里出台的《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》可不是摆着看的,光是财政补贴就够给新种植户发套"起步装备"。

要说山东种药材的绝活,还得看"靠山吃山"的门道,在日照五莲山,林下套种的黄精正悄悄冒头,林业局老王给我算账:林下土地租金比平地便宜三分之二,树荫天然遮阳,夏季能省下三成灌溉水,更妙的是,这种仿野生种植的黄精皂苷含量能达到药典标准的1.8倍,收购价比普通货高出四成。

不过想在这行混出头脸,光有好地头还不够,临沂平邑县的金银花大户李大姐,手机里装着三个气象预警APP。"开花期最怕连阴雨,烘干机得提前预热",她指着棚里码放整齐的烘干托盘,"温度控制在57度,挥发油损失最少,这可是农科院专家教的",现在她家的金银花不仅卖原料,还开发出花茶、香囊等深加工产品,电商店一年能走200多万。

山东各地都有自己的"拿手好戏",在菏泽郓城,改良后的丹参品种"鲁丹1号"亩产突破600公斤;威海文登的西洋参种植基地玩转"物联网+区块链",扫码就能追溯种植全过程;就连盐碱地较多的滨州,都种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"沾化冬枣"——当然这是水果,但人家改种耐盐碱的枸杞,照样闯出新路子。

新手入行容易踩坑,潍坊昌乐县的赵大哥就吃过亏,前年跟风种黄芩,结果市场价跌到成本线。"现在学聪明了,跟着合作社订单走",他指着正在采收的瓜蒌说,"签的是保底收购价,超出部分按市场价分成",其实山东早就建起中药材溯源平台,28个大宗品种价格走势实时更新,手机点点就能看清行情。

最让人眼馋的是政策红包,在莒县,新建的中药材加工厂能拿30%设备补贴;济宁搞"企业+基地+农户"模式,药企免费提供优质种苗;省农科院的专家团更是常驻产区,手把手教怎么防治根腐病、怎样配肥提产,听说今年还要建10个万亩以上种植示范区,这阵仗不亚于当年蔬菜大棚推广。

站在蒙山之巅俯瞰,层层梯田里当归、连翘错落有致,山风掠过,药香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,老辈人说"橘生淮南则为橘",在山东这方水土,中药材不仅能治病,更能治穷,就像老张头说的:"咱这双手,既能刨出救命的良药,也能挖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