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是药三分毒"这句话在中药行业格外扎心,最近老李家的中药铺因为卖半夏被罚了五万块,这事儿在药材圈炸开了锅,要我说啊,做毒性中药饮片这行当,真比走钢丝还刺激——一边是治病救人的千年传承,一边是稍不留神就触犯法律的红线。
前些年我们镇上王大夫的诊所就出过事,他用自制的川乌药酒给风湿患者治疗,结果病人喝完当天就嘴唇发麻送急诊,后来才知道他图便宜买了炮制不彻底的生川乌,乌头碱含量超标二十多倍,这种事在基层医疗机构并不鲜见,很多老中医仗着经验足,却忽视了现代检测标准的变化。
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毒性饮片种类多达二十多种,像马钱子、附子、雄黄这些"狠角色",从种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埋着雷,去年某药企就被曝出批次问题,他们购进的生附子在加工时竟然用工业硫磺熏蒸,这种"美白"手段直接把剧毒成分硫化砷带进了药房,更可怕的是,这些饮片包装上还堂而皇之地贴着"GMP认证"的标签。
监管部门这些年明显加大了打击力度,去年底开始实施的《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经营毒性中药必须单独设立专柜,实行双人验收、双人复核,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有些药店玩起"障眼法",把生草乌藏在三七抽屉里,把水银朱砂混在珍珠粉包装里,上次市监局突击检查,光我们县城就查出三家药店在玩这种猫腻。
这里面的水更深着呢!有些游商专门收购农户自家腌制的"土法"毒药材,价格比正规厂家低三成,这些用灶台烘干、白酒浸泡的"三无产品",重金属超标都是家常便饭,去年邻省有个中医院药师私下采购这种"野味",结果煎药锅里煮出绿色药汤,一检测铅含量超标47倍,把院长吓得当场血压飙升。
要说最让人揪心的还是网购渠道,某宝上搜"黑顺片"跳出三十多个商家,月销过千的店铺居然把生附片和熟附片混着卖,评论区还有买家秀晒图:"泡酒效果杠杠的""喝完浑身发热",这些连《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》都没读过的消费者,不知道正在自己往血管里注射"毒药"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行也不是没出路,我认识个做建曲的老板,人家把半夏、南星这些猛药做成微囊颗粒,剂量精准到毫克级,还有药企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,手机一扫就能看到饮片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,去年药交会上,这种智能温控炒制的马钱子机器人展台前,挤满了来取经的药商。
最近听说要出台新的《中药法典》,以后毒性饮片不仅要批号管理,连炮制师傅都要持证上岗,这对我们这些小本经营者来说确实是个挑战,但想想那些因为用药不当住进ICU的患者,这道安全阀确实该拧紧些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变成夺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