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五月五,挂艾草",小时候总见奶奶在门框上插艾枝,浓郁的草药香混着粽叶的清香,就是记忆里端午节的味道,这不起眼的野草,却是中医眼里的"百搭将军",从根到叶都能入药,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。
【墙根野草竟是养生宝】 前年邻居王婶总喊腰疼,去医院查是寒湿入骨,老中医开了方子,主药就是艾叶,她天天用艾草煮水熏蒸腰部,半个月就见效,这让我想起老家屋檐下的艾蒿丛,每年端午采收后晒得干干的,奶奶总说这是"女人草",专治宫寒痛经,后来学了中医才知道,艾草性温味苦辛,就像个暖宝宝,能驱全身寒湿气。
现在市面上艾绒制品可多了,但懂行人还是认准三年以上的陈艾,新采的艾叶火气太旺,放三年后燥性褪了,药效反而醇厚,就像存普洱茶似的,年份越久越金贵,去年我妈把压箱底的五年陈艾拿出来,给我做了个督脉灸,温热感顺着脊柱直冲头顶,做完像泡完温泉似的通体舒畅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铺】 别以为艾草只能泡脚艾灸,其实它还是厨房小帮手,清明前的嫩艾芽,焯水切碎和糯米粉拌匀,奶奶做的青团软糯清香,去年尝试做了艾草鸡蛋饼,翠绿的面糊摊成圆饼,煎得两面金黄,比韭菜盒子还鲜,更绝的是艾草炖鸡汤,老母鸡加一把艾梗慢炖,汤色如琥珀,喝下肚像给子宫装了暖气片。
有次闺蜜生理期腹痛,我摘了院里艾叶煮红糖水,看着墨绿叶片在锅里翻滚,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说艾叶"生温熟热,纯阳之性",煮好的糖水带着特殊香气,她说喝完像被人在肚脐眼放了个小太阳,不过要提醒一句,艾草虽好别贪杯,每天食用别超过15克,不然容易上火。
【现代人的急救包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我办公桌常备着艾草精油,加班颈肩僵硬时,滴两滴在后颈按摩,辛辣感直钻毛孔,瞬间缓解僵硬,有次出差水土不服闹肚子,酒店服务员教我用艾条灸肚脐,烟熏着挺呛,但灸完真止泻了,这让我想起中医说的"居家常备艾,老病不相害"。
最惊喜的是发现艾草能治脚气,同事小李脱鞋那味简直生化武器,我给他支招:鲜艾叶捣汁擦脚,再拿艾灰撒鞋里,过了两周他跟我说,现在媳妇终于肯让他进卧室了,其实古人早就用艾叶煮水沐浴,《肘后备急方》里还记着用艾烟熏治空气传染病,算是古代的消毒剂。
【使用禁忌要记牢】 虽说艾草是宝,但热性体质要慎用,有次表妹满脸冒痘还非要喝艾草茶,结果痘痘炸开成片,中医说阴虚血热、口腔溃疡时别碰艾草,就像火锅吃多了得配凉茶,孕妇更要谨慎,虽然古书有艾叶安胎的说法,但现代医生建议孕早期别用。
保存艾草也有讲究,晒干后装棉布袋挂通风处,防虫防潮,要是发现叶子发黑有霉斑,千万别心疼,直接扔了换新的,去年我妈舍不得扔发霉的艾条,结果敷出皮肤过敏,得不偿失。
从野生杂草到中药顶流,艾草陪着中国人走过五千年,它不像人参灵芝那么金贵,却在寻常百姓家发挥着大作用,下次见到路边艾蒿丛,不妨摘几片叶子揉碎闻闻,那带着阳光味的草木香,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