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皮肤瘙痒,那种钻心的痒劲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,特别是结节性痒疹,皮肤上凸起硬疙瘩,越抓越痒,晚上觉都睡不安稳,这些年看过不少西医,药膏抹了一堆,激素类药用着见效快但不敢长期用,后来偶然接触到几位老中医,才发现原来咱们传统中药里藏着这么多对付痒疹的宝贝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年试过的有效方子,不过具体用药还得听大夫的,千万别自己瞎琢磨。
藏在山野里的止痒高手 记得老家后山有种开紫花的小草,老人们叫它"蛤蟆草",有年夏天被蚊子咬得满腿包,随手揪几片叶子揉出汁涂上,凉丝丝的特别舒服,后来才知道这不起眼的野草学名叫做"委陵菜",在中药铺里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。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记载它能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痒,现在中医院开的外用洗剂里常能见到它的身影,新鲜草药捣烂敷在痒疹处,消炎镇静效果特别好。
厨房里的天然药箱 别小看厨房调料,有些可是治病的好帮手,去年邻居王婶得了痒疹,整条胳膊都是暗红色结节,她试着用花椒煮水擦洗,每天早晚各一次,坚持了半个月居然平复了不少,中医说花椒性温能祛湿杀虫,对寒湿型痒疹特别对症,不过要是皮肤有破损就得停用,免得刺激伤口,还有家家都有的食盐,兑温水化开用来湿敷,高浓度盐水能收敛结节,缓解渗出液,但用完一定要用清水冲干净。
经典名方里的大智慧 真正让我服气的还是那些传承百年的经方,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里有个"乌蛇荣皮汤",光听名字就知道是治皮肤病的,方子里的乌梢蛇、蝉蜕、荆芥这几味药组合起来,祛风止痒效果惊人,我同事的父亲年轻时得过顽固痒疹,就是用这个方子加减调理好的,不过这类动物药现在越来越金贵,而且有些人体质不适合,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大夫调方。
补血活血才是治本之策 老中医总说"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",这话一点不假,很多痒疹患者舌质发紫,月经有血块,其实是血瘀体质,这时候用当归、川芎、丹参这些活血化瘀的药,配合养血的熟地黄、白芍,既能疏通经络又能滋养皮肤,我自己试过用当归煮水擦患处,虽然味道大了些,但坚持两周确实感觉结节变软了,不过孕妇和经期女性要慎用,最好问过医生再试。
外治内调双管齐下 单靠吃药擦药还不够,老中医讲究整体调理,每天用艾叶泡脚特别重要,不仅能驱寒除湿,还能改善手脚冰凉的体质,饮食上要忌口,海鲜、牛羊肉这些发物尽量少碰,多吃绿豆、冬瓜、薏米这些清热利湿的食物,有段时间我天天喝红豆薏米粥,配合中药调理,整个人都清爽了很多,但要注意薏米性寒,煮的时候加几片生姜中和一下更好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 说起来都是泪,刚开始不懂事自己乱试偏方,有人推荐用蜈蚣泡酒擦,结果酒精刺激反而加重红肿;还试过活蟾皮贴敷,弄得满屋子怪味不说,皮肤差点过敏,最危险的是擅自加大药量,有位大叔听说苦参好,每天泡澡用一大把,结果拉肚子拉到脱水,所以真心奉劝各位,中药虽好但要用对方法,剂量配伍都得听专业医师的。
现代科技助力中药疗效 现在中医院也与时俱进,把中药做成各种剂型,雾化熏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液,能让药效直达病灶;纳米技术提取的青黛凝胶,吸收更快还不染色衣服,我自己用过医院自制的复方黄柏液湿敷,清凉不刺激,携带也方便,不过这些制剂大多需要处方,而且不同厂家效果差异挺大,最好在正规医院购买。
日常防护比治疗更重要 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,春秋季节交替时最容易复发,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湿,凡士林晶冻比很多药膏都管用,洗完澡马上全身涂抹,把水分锁在皮肤里,贴身衣物选纯棉的,洗衣时多漂洗几次减少残留洗涤剂,压力大、熬夜也会加重症状,适当运动出汗反而能排毒,但运动后要及时清洁,汗液腌着皮肤更容易出问题。
说到底,结节性痒疹不是绝症,但确实磨人,这些年试过的方法里,最有效的还是辨证用中药,配合生活调理,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同样是痒疹,有人适合清热有人需要温补,建议大家去正规中医院做体质辨识,别轻信网上的千人一方,毕竟皮肤是自己的,健康才是最重要的,你说是不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