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截疟这个话题,很多老百姓可能觉得陌生,但其实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疟疾就是民间常说的"打摆子",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,冷起来浑身发抖,热起来又像火烤,这种忽冷忽热的病症在中医里有独特的应对方法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能治疟疾的中药,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方子。
要说截疟第一味药,那必须是青蒿,这名字听着就熟悉对吧?2015年屠呦呦女士凭青蒿素得了诺贝尔奖,其实早在东晋时期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里就有记载:"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",现在药店里能买到的青蒿中成药,多是经过现代工艺提纯的,不过新鲜青蒿直接绞汁喝确实管用,特别是对付刚起病的打摆子。
第二味不得不提的是常山,这味药的名字特别有意思,据说是因为"其效非常"才叫常山,老辈人都知道,常山配合草果、槟榔组成的"截疟七宝饮",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救过不少人,不过常山有个毛病,生用容易伤胃,现在中药房多是炮制过的炒常山,药性温和些,记得小时候邻居张奶奶得疟疾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这味药,果然三天就不抖了。
说到岭南地区的截疟秘方,鸦胆子必须榜上有名,这黑褐色的小颗粒别看长得丑,却是治疟疾的猛将,以前走街串巷的游医,腰间都挂着装鸦胆子的葫芦,用法也简单,用龙眼肉包着吞服,不过味道极苦,吃完整个嘴巴都是麻的,现在药店多制成鸦胆子油软胶囊,既保留了药效又减轻了苦涩感。
还有一味药可能很多人想不到——马鞭草,这种路边常见的野草,在中医眼里可是宝贝,新鲜的马鞭草捣烂敷在脉搏上,或者煎汤内服,对初期疟疾特别有效,去年我去贵州采风,当地老乡就指着田埂上的马鞭草说:"这个就是我们苗家的退烧草",不过要注意,孕妇千万不能碰这药,活血力度太大。
要说最传奇的截疟药,当属砒霜的亲戚——砒矾丸,这方子出自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用信石和白矾炼制,专治顽固疟疾,不过这药毒性太大,现在基本没人用了,倒是衍生出来的截疟丹,加了人参、当归等补药,既能祛邪又不伤正,成了很多中医院的镇院之宝。
除了这些主打药,还有很多配角药材值得说道,比如能解暑截疟的香薷,古人称它为"夏月麻黄";消积截疟的山楂,特别是炒焦的山楂炭;还有清热燥湿的黄芩,配上滑石、甘草就是经典的清暑截疟方,这些药组合起来,就像排兵布阵,各有各的妙处。
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中成药,像截疟七宝丸、复方奎宁片,其实都脱胎于这些经典药方,不过要提醒大家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打摆子,有人需要清热,有人需要温阳,千万不可照搬别人的药方,前几年就听说有游客在云南自己采草药治疟疾,结果吃错了中毒送医院,这可千万大意不得。
对了,预防疟疾也有中药妙招,端午时节家家挂的艾草,其实就是天然驱蚊剂,把艾叶晒干揉碎做成香囊,或者煮水拖地,蚊子闻到这个味道就躲得远远的,去年我去泰国旅游,当地导游还推荐买他们的艾草精油防蚊,其实咱们中国老祖宗早就会用了。
最后说个实用的小窍门:如果突然发冷发热,来不及看医生,可以用手指掐少商穴(大拇指外侧指甲角)和大椎穴(脖子后凸起的骨头下),这两个穴位是截疟的应急开关,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,正经看病还是要找专业医师,毕竟中药治病如烹小鲜,火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