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北人参,南三七",这长在云贵高原褶皱里的宝贝,别看长得皱巴巴像生姜,却是跌打损伤、调理气血的高手,前阵子我妈腰疼老毛病犯了,就是靠每天嚼片三七缓解的,今儿咱就唠唠这味被低估的养生妙药。
为啥叫"金不换"? 在云南文山老乡眼里,三七比金子还金贵,这玩意儿对生长环境挑剔得很,非得海拔1200-2000米的山坡,土要红壤带砂砾,光照得斜着来,连收成就得趁霜降前后挖,老药农说种三七比养娃还娇气,三年才能采收,亩产不过百来斤,难怪自古就是贡品。
那些年误会的本事 很多人以为三七只管止血,其实它是个双面手,外伤出血时,磨粉外敷能快速凝血;但内服又能活血化瘀,像办公室久坐的姐妹月经不调,每天温水送服半克三七粉,三个月下来脸色都红润了,我爸当年工地摔伤腿,老师傅给的秘方就是田七炖鸡,骨头愈合得比预期快半个月。
厨房里的养生玩法 别家炖汤放枸杞,云南人煲汤必撒三七须,去年去朋友家喝汽锅鸡,揭开盖子那瞬,三七特有的苦凉香混着蒸汽扑脸,喝完全身暖烘烘却不燥,现在年轻人流行做三七阿胶糕,把打粉的三七掺在固元膏里,切成小块当零食,既能补气血又不上火,比单纯吃红枣管用多了。
药店避坑指南 市面上三七价格差十倍很正常,关键看"头数",20头的三七最紧实,有效成分高,当然价格也漂亮,教大家个笨办法:真三七咬起来先苦后甘,断面像巧克力有放射纹,泡水后顶层会浮着油花,某宝十几块一斤的多为劣质拼接货,吃下去不如啃萝卜皮。
现代人的新用法 现在中医院开三七不再局限于跌打损伤,像经常熬夜的程序员,用三七粉拌酸奶当早餐,说是能护肝血;爱美的姑娘拿它配丹参泡脚,改善手脚冰凉,我自己试了三七薄荷面膜,对付生理痘确实有一套,不过孕妇千万别跟风,这玩意活血太猛。
储存有门道 家里存三七切记三不:不冷藏(会受潮)、不暴晒(跑药效)、不密封(要透气),最佳方法是用棉纸包好搁陶罐里,扔几粒花椒防虫,放在阴凉阁楼,去年囤的三七片到现在还保持着青白相间的"铜皮铁骨",药商看了都说存放得讲究。
这味被《本草纲目》盖章的奇药,从李时珍时代火到现在,靠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功效,下次去中药材市场,不妨抓把三七须煮茶,那股带着泥土芬芳的草本香,喝过就懂什么叫"草木精华皆入药",提醒一句:好东西也别贪嘴,每天3克内为宜,毕竟再温补的药性,架不住天天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