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天水这家药企的掌舵人,如何用二十年把小作坊做成行业标杆?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张总,您看这批党参的品相是不是比去年又提升了?"在春生中药材有限公司的质检车间里,老员工李师傅举着一株泛黄的药材,对着正在巡查的中年男人说道,这位被唤作"张总"的,正是甘肃省天水市春生中药材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张立春,从九十年代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药材的小商贩,到如今掌管着年产值过亿的现代化药企,张立春的故事就像他经手的中药材,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。

从扁担挑子到行业龙头的创业路 在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1998年的那个春天,26岁的张立春还只是众多药贩子中的一个,每天凌晨四点,他踩着咯吱作响的二八自行车,车后座两个鼓鼓囊囊的麻袋装着刚从农户家收来的当归、党参。"那时候收药全凭经验,摸一把粗细,闻两下味道,遇上下雨天还得跟老天爷抢时间晒药材。"回忆往事,张立春笑着掀起裤腿,露出小腿上当年被麻袋勒出的淡青色疤痕。

转机出现在2003年,当时国家开始大力整顿中药材市场,许多散户因质量不达标被淘汰,张立春却抓住机会,联合五个同行成立了"春生中药材合作社"。"我们挨家挨户给农户讲标准化种植,免费送种子,签保底收购协议。"这种看似吃亏的做法,却让合作社在三年内发展出20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,如今走进春生公司的展厅,玻璃罐里封存的党参切片,纹理清晰得能看见汁液流动的轨迹,这是他们推行"仿野生种植"技术的明证。

"药痴"张总的质量坚守 在公司质检中心,穿着白大褂的张立春突然叫停检测流程,他捏起一片黄芪对着灯光反复端详:"这片脉络不够清晰,通知种植户调整施肥比例。"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,源自他早年吃过的亏,2008年,一批价值百万的当归因农药残留超标被退货,他当着全厂员工的面,把药材倒进焚烧炉。"咱们卖的是救命的东西,不能让良心跟着药材一起进炉子。"这句话后来被刻在公司门口的石墙上。

为了把控质量,张立春带着技术团队跑遍了秦岭山脉,他们在海拔1800米的云雾林找到野生羌活,在渭河河谷试种成功重楼,最疯狂的一次,他连续三个月住在农户家里,半夜打着手电筒去查看党参开花情况。"张总那双皮鞋啊,泥巴糊得比雨靴还沉。"仓库管理员小王至今记得,有次暴雨冲垮育苗棚,五十岁的张立春带头扛沙袋,雨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淌。

传统炮制技艺的现代突围 在春生公司的炮制车间,现代化的温控设备与传统的陶瓮形成鲜明对比,张立春正指导学徒给九蒸九晒的熟地黄"做体检":"温度低了挥发油提不纯,高了有效成分又流失。"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企业家,硬是啃下了《中药炮制规范》和《GMP认证标准》,还带着老师傅们到安徽亳州、河南禹州取经。

2015年,春生投入千万资金改造生产线,引来不少质疑。"祖辈用土灶台炒药照样治病,花这钱干啥?"面对非议,张立春指着新引进的低温烘干设备说:"老手艺要守,但更要看懂年轻人要什么。"事实证明他是对的——新型破壁饮片保留完整药效的同时,冲泡即饮的特性让销量翻了好几番,如今他们的产品不仅进了同仁堂、雷允上的柜台,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东南亚。

乡村振兴路上的"药掌门" 每年清明前后,张立春都会带着技术员扎进田间。"老王,你家黄芪间距太大了,这样通风透光不够。""李婶,该摘花蕊了,再晚有效成分就流失了。"这些年他自费办了23期培训班,教会三千多农户科学种植,在甘泉镇,"春生模式"成了脱贫样本: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,统一回收加工,农户每亩地增收两千元。

最让张立春骄傲的,是儿子张明宇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,主动回来当起了"药三代"。"这小子现在管着电商团队,把咱们的药材卖到全国。"说起接班人,张立春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,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坚持:"炮制老师傅的手艺必须传下去,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温度。"在他办公室显眼处,摆着个用了二十年的檀木药碾,时不时还要亲手碾点三七粉试试手感。

从扁担挑子到行业标杆,从路边摊贩到民企翘楚,张立春用半生时间诠释了什么叫"守正创新",在这个充斥着速生药材的行业里,他像株固执的党参,扎根黄土地,用年轮丈量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高度,当夕阳把公司门口"修合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"的铜牌染成金色,人们仿佛看见无数株中药材正在秦岭山麓拔节生长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