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羽绒服还在打哆嗦,我递了杯姜茶过去:"你这症状怕是冻着了,得驱驱寒气。"他捧着杯子直叹气:"昨晚淋雨回家就开始头疼鼻塞,吃了两天西药都没缓过来......"
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风寒感冒可有一套,不像西药只管退烧止咳,中药讲究的是把钻进身体的寒邪赶出去,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几味专治风寒的中药方子,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真本事。
【第一碗汤:生姜大葱红糖水】 这可是风寒初期的救命汤!记得上周我妈视频里看我穿短袖,急得直嚷:"现在早晚温差大,你赶紧煮点姜汤喝!"当时还觉得她唠叨,结果第二天真开始流清鼻涕,现学现卖煮了锅姜汤,喝完捂着被子睡一觉,发汗后鼻子立马通气了。
做法特别简单:老姜切丝,大葱白连须一起剁段,加红糖煮十分钟,关键在趁热喝,要喝到全身微微冒汗才算见效,要是嫌麻烦,用保温杯泡姜枣茶也行,不过得用滚烫的水焖着才出效果。
【经典名方:麻黄汤】 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里,麻黄汤就是专门对付"无汗而喘"的重度风寒,去年冬天我爸半夜突然高烧39度,盖三层被都冷得发抖,紧急抓了麻黄9克、桂枝6克、杏仁6克、甘草3克,煎好药汤看着爸喝下去,不到半小时就看见他额头渗汗珠,凌晨两点体温已经降到37.8度。
这里要特别注意,麻黄汤适合那种裹着棉被还冷得打颤的情况,如果已经开始发烧出汗,或者喉咙红肿,这就不是单纯的风寒了,千万别乱用。
【厨房里的良药:紫苏粥】 上个月闺蜜来我家时淋了雨,我说正好阳台种的紫苏能派上用场,摘了一把鲜紫苏叶,配上粳米、生姜丝煮粥,她说这带着特殊香气的粥喝下去,感觉从胃里暖到脚底,第二天她鼻塞就好了大半,还说要把紫苏种子带回家种上。
干紫苏药店也有卖的,没有鲜叶的话,10克干紫苏配陈皮5克,开水冲泡当茶饮,特别适合吹空调受凉后的轻微怕冷症状,比喝冰可乐健康多了。
【千古名方:桂枝汤】 这个方子堪称中医界的"万金油",风寒风热都能调和,表姐家孩子体弱总感冒,老中医开的就是这个基础方,桂枝9克、白芍9克、生姜3片、大枣5颗、甘草6克,小火慢煎两次混合,喝的时候加点蜂蜜,小孩子也能接受。
最妙的是它不仅能治感冒,还能调理体质,有个同事坚持每周喝两次,说以前手脚冰凉的毛病好多了,不过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,容易上火。
【懒人必备:荆防颗粒】 现代人没时间煎药,这种中成药就是救星,前阵子我出差忘带外套,晚上酒店空调又猛,第二天嗓子发痒马上冲了一包,这个成药里含有荆芥、防风、羌活这些驱风高手,就像把寒气打包扔进垃圾桶。
不过要认准国药准字的正规厂家,有些保健品虽然名字相近,但效果差远了,服药期间忌生冷食物,否则就像往火堆里浇凉水,药效全无。
说到这儿要划重点:风寒感冒最明显的特征是清涕、白痰、畏寒,要是出现黄痰、咽痛、口渴想喝凉水,那就是风热感冒了,这时候得用银翘散之类的凉药,千万混着吃,孕妇、慢性病患者最好先找大夫把脉,别自己当试验田。
最后教大家个判断小技巧:风寒初起时,喝热水会觉得舒服,越喝越想喝;如果是风热,喝热水就会烦躁,下次感冒别急着跑医院,先观察这些细节,对症才能药到病除,毕竟老话说得好,"一剂伤寒(感冒)药,胜过三剂补药",把寒气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