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亳州药市白及品种,产地、价格与行业内幕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亳州药市里的白及江湖

早上八点的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,拖货的板车碾过青石板路哐当响,白及摊位集中在东区的"贵细药材"区,新鲜采挖的白及块根还带着泥巴,晒干的切片泛着象牙白的光泽。

"老哥,这堆云南货多少钱?"穿黑布鞋的中年药商捏起一块白及对着阳光照,摊主老李头敲了敲算盘:"统货85,选装的要加码。"旁边穿蓝布衫的大姐插话:"前年这时候都要120,现在跌成白菜价了。"

在亳州做了二十年白及生意的老张跟我说:"现在市场里白及分三六九等,贵州货、云南货、安徽本地货摆明了是三个世界。"他抓起三块白及演示:贵州货个头匀称像乒乓球,云南货瘦长像蒜头,本地货带着土腥味但黏液足。


产地密码:哪里的白及最吃香?

  1. 贵州货:药商眼里的"优等生"
    贵州山区种出的白及黏性足、有效成分高,晒干后断面像糯米糕般半透明,当地苗族药农用祖传的"火燎法"加工,烟熏过的白及带着特殊香气,在高端饮片市场能卖出溢价,但今年贵州遭遇冰雹,不少地块绝收,导致市场优质货源吃紧。

  2. 云南货:靠天吃饭的"赌徒"
    云南白及集中在文山、曲靖一带,这里雨季来得早,去年有个玉溪药农跟我倒苦水:"清明前后连下半个月雨,白及全烂在地里。"云南货价格便宜但质量参差,有的商贩会用硫磺熏蒸增白,老药工一掰就断的是好货,发脆的多半动过手脚。

  3. 安徽本地货:藏在深山的"遗珠"
    亳州周边的白及其实最地道,尤其是涡阳、利辛山区的野生驯化种,这些白及纤维多、药效猛,但长得慢,农民嫌占地时间长,改种芍药的越来越多,我在十八里镇遇到老药农马大爷,他家三亩白及地荒了两年:"年轻人都不学刨白及的手艺,宁可进城送快递。"


价格过山车:从暴利到腰斩

在康美中药城的电子屏上,白及的价格曲线看得人心跳,2016年每公斤才30元,到了2020年飙到180元,如今又跌到80元左右徘徊,做了十年药材贩子的王哥掏出手机给我看记账本:"前年收的贵州货压在冷库里,现在每卖一吨亏两万。"

价格跳水背后是疯狂的产能扩张,贵州黔西南州曾出台补贴政策,种一亩白及补800块,结果农民把玉米地都改种白及,我在兴义见到的种植基地里,白及苗密得插不下脚,技术员老陈摇头:"这样种三年就得换地,土地累坏了。"

但行家们悄悄透露:真正的野生白及价格还在坚挺,亳州老街的"济世堂"药店里,标注"野生鲜白及"的罐子要价580元/斤,老板娘神秘地说:"这都是老山里挖的,治咳喘比种植货灵多了。"


行业乱象:掺假手段大揭秘

在药市混迹几天,发现白及的水比想象中深,有次看见两个药贩蹲在货车旁嘀咕,凑近一听在讨论"加工技巧":

  1. 硫磺熏蒸:发黄的白及用硫磺熏两天,品相立刻变得雪白透亮,但闻起来有刺鼻酸味,老药工教了辨别方法:"拿热水泡泡,熏过的会浮起来。"

  2. 胶水增重:把白及泡进淀粉浆里再晾干,一斤能变一斤三两,这种货摸起来发黏,断面能看到细密气泡。

  3. 拼接造假:把碎块用糯米粉粘成大块,外行人根本看不出,有次见个新手药商收货,摊主故意摔碎块茎演示"不掺假",其实早就挑走了拼接货。


种植户的生死账本

在谯城区赵楼村,55岁的周大姐带我看她的白及田,塑料大棚里温度计显示38度,她掀起遮阳网说:"白及娇气得很,夏天要盖两层遮阳网,冬天得铺稻草保温。"

算笔经济账:种白及前三年没收益,每亩投入要1.2万(种苗8000+管护4000),第四年亩产600公斤,按现价只能回本,周大姐苦笑:"不如出去打工赚得多,但想着给孙子留点手艺..."

更揪心的是病害,白及的"癌症"是块茎腐烂病,去年她家的大棚因为通风不好,三亩地绝收,现在她每天背着喷雾器打药,裤腿沾满泥点子:"农药钱都比化肥贵。"


未来风口在哪里?

虽然眼下白及价格低迷,但行家们嗅到了新机会:

  1. 化妆品原料:白及多糖是天然保湿剂,已有韩国厂商在亳州收购鲜货提取精华液。

  2. 林下经济:和银杏树套种的新模式正在试验,既不占耕地又能提高品质。

  3. 冻干技术:鲜白及直接冷冻干燥,药效保留更好,在电商平台卖到288元/盒。

临走前,老张塞给我一包贵州白及:"留着炖猪肚,治老胃病特灵。"看着市场门口来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