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隐身高手肉蔻,原来它还有这些鲜为人知的别名!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妈,这炖肉里放的啥香料?闻着怪舒服的。"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看母亲做饭,总被锅里飘出的香气勾得直咽口水,母亲笑着掀开锅盖,露出几颗形似围棋棋子的灰褐色果实:"这是肉蔻,老辈人也叫它玉果,炖肉提鲜就靠它了。"

这个在厨房角落里默默发挥作用的小东西,别看个头不大,学问可真不少,作为四大香科之一,肉蔻在中药铺的柜台上躺着时叫"肉豆蔻",到了粤式茶楼的玻璃罐里又成了"迦拘勒",要是碰上懂行的中药材商,还会听到"麻醉果"这个江湖诨名,不过咱们老百姓最熟悉的,还是那个带着淡淡奶香的"玉果"称呼。

要说这味药材的来历,得从古代航海说起,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,商人们用丝绸瓷器换回的奇珍异宝里,就有这种产自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果实,那时候它可是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,《本草纲目》里李时珍特意记载:"肉豆蔻,胡人呼为迦拘勒,因形似石榴子得名",谁能想到当年王公贵族才能尝到的异域风味,如今成了家常炖菜里的常客?

在我家传的调料盒里,肉蔻总是和八角、桂皮挤在一起,每次卤牛肉、烧羊肉,母亲总要嘱咐我往纱布包里搁两粒,这小家伙别看硬邦邦的,煮久了会渗出特有的奶香味,和肉类的油脂一结合,立马就能勾起肚里的馋虫,记得有年冬至,隔壁陈婶家煨羊肉锅飘来的香气特别勾人,后来才知道是她在调料包里多加了掰碎的肉蔻。

不过要说到真正懂行的主妇,还得数我婆婆,她总说市面上三成所谓的"肉蔻"都是西贝货,正宗的玉果应该表皮像鳄鱼皮,断面有油润的花纹,有次她在早市挑调料,抓起颗灰扑扑的果子闻了闻,转头对摊主说:"你这'麻醉果'烤得太过了,药效都散了",摊主脸色一变,知道遇上行家了,原来过量烘烤会让肉蔻挥发油流失,就像炒瓜子过火会变苦一样。

现在年轻人喜欢网购养生食材,但收到包裹打开一看,十有八九是处理过的"化妆品",真正的好肉蔻应该带着淡淡的樟脑味,放在手心里搓一搓,会有细密的粉末沾在指腹,去年我表弟在云南旅游买回来的"野生肉蔻",看着个头匀称,下锅却寡淡无味,后来才明白是人工种植的速生品种。

在广东喝早茶时,我发现老广们更喜欢用"迦拘勒"来调馅,那些晶莹剔透的虾饺里,隐约能尝到星点辛香,既不抢海鲜的鲜甜,又能把食材的本味往上提三分,有次问茶楼大厨秘诀,他神秘兮兮地说:"我们用的是陈年玉果,放在石灰缸里存了三年五载的",这种储存方式倒是和葡萄酒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最近在中医院实习,发现肉蔻在药房有个正式学名——"肉豆蔻",老中医开方子治脾胃虚寒时,总会配上几钱肉豆蔻,有次给住院的张大爷送饭,护士特意交代要在粥里加些研磨的肉蔻粉,说是能帮他调理胀气的老毛病,这让我想起《饮膳正要》里的记载:"肉豆蔻温中补脾,消食固肠",古人的智慧真是藏在字缝里。

要说最有意思的,还是各地方言给肉蔻起的土名,在福建叫"肉果",广西壮族同胞唤作"麦扣",到了西北地区又成了"玉果",有次在义乌小商品市场,听见两个老板娘讨价还价:"这批麻醉果算便宜点,当玉果卖总要给个差价吧?"听得我差点笑出声,原来做生意的也玩文字游戏。

现在市面上还出现了肉蔻提取物做的精油,据说能缓解焦虑,我闺蜜就买了瓶标着"玉果精华"的小棕瓶,每天睡前滴在枕头上,不过我还是觉得老祖宗的用法最实在,就像小时候母亲总说:"胃口不好?喝碗肉蔻小米粥",简简单单几样食材,比什么保健品都管用。

前阵子整理家里的老药箱,翻出个油纸包,里面裹着几颗发黑的肉蔻,父亲说这是爷爷留下的"老玉果",虽然过了最佳食用期,但放在衣柜里当天然驱虫剂正合适,看着这些历经岁月的果实,突然觉得它们就像中药界的活化石,承载着千百年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