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中药怎么越喝越上火?"看着她每天捧着保温杯猛灌的样子,我忍不住提醒:"婶子,您这服药时间是不是没讲究?"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,原来身边好多人都在乱喝中药,今天咱就来唠唠老祖宗传下来的中药服用规矩,看完保准你恍然大悟!
【时辰篇】别把良药当毒药 上个月隔壁陈叔治风湿,医生开的祛湿方子他非要睡前喝,结果半夜起来三趟厕所,第二天腰酸腿软直骂药没用,其实啊,中药讲究"天人相应",就像种庄稼得看节气,吃药也得掐准时辰。
早上7-9点(辰时)最适合喝调理脾胃的药,这时候人体阳气像日出一样往上走,正适合吸收党参、白术这类补脾益气的药材,我那慢性胃炎的同事小李就是卡着这个点喝药,三个月下来打嗝都带着人参味儿。
下午3-5点(申时)是治疗肺病的黄金时间,记得去年张老师咳嗽老不好,中医让在这个时间段喝川贝枇杷膏,说是膀胱经当令能助药效,果然两周就把她十年的老咳喘压下去了。
晚上7-9点(戌时)该温补肾阳,我爷爷当年喝补肾茶就认准这个点儿,边看电视边小口抿,现在八十了还能蹬三轮车买菜,不过千万记住睡前两小时别喝利尿的药汤,不然起夜折腾得够呛。
【温度篇】冰火两重天的玄机 表姐去年中暑喝了冷藏的藿香正气水,结果肚子疼了一整天,老中医说这是典型的"寒凉伤脾",解暑药本该趁热喝发汗,放凉了反而闭住毛孔,这里面的门道可大了:
清热解毒药得像冰镇可乐一样痛快喝,上次我嗓子肿得说不出话,医生开的黄连解毒汤让我晾凉后一口闷,那叫一个透心凉,当天就不冒烟了。
温里散寒的药必须烫嘴才管用,我妈每到冬天就煮当归生姜羊肉汤,非得让我趁着滚烫喝下去,说是这样才能驱寒气,有次放凉了喝,结果胃疼了一整天。
最讲究的是发汗解表药,得"热药热服还得盖被捂汗",我感冒喝桂枝汤就严格按这个流程,喝完立刻钻进被窝,不出半小时后背就像浇了盆热水,风寒立马散大半。
【剂量篇】多了少了都不行 楼下刘哥治痛风擅自加量,结果尿酸没降反倒伤了肝肾,中药剂量就像炒菜放盐,差一点都不行,我总结出三条铁律:
-
小孩剂量要砍半,邻居家娃喝止咳糖浆,大人喝20ml孩子就得10ml,还得兑点蜂蜜骗骗嘴
-
久病体虚要循序渐进,我爸化疗后调养,医生让从50ml开始慢慢加量,免得虚不受补
-
药液浓度有讲究,煎药时水量要没过药材2厘米,二次煎煮得兑一起混匀,别头遍浓如墨二遍淡如水
【忌口篇】吃药期间这些要戒掉 上周同学聚会,发现大家喝中药期间都成了"和尚",其实忌口不是闹着玩的,搞不好真会要命:
吃补药千万别碰萝卜,公司财务大姐吃阿胶糕时偷啃胡萝卜,结果整盒药都浪费了——萝卜会化解补药效力
清热药远离辣椒火锅,我闺蜜满脸爆痘喝清热解毒茶,愣是忍住一个月没吃麻辣烫,现在皮肤透亮得像剥壳鸡蛋
最狠的是喝何首乌不能沾葱蒜,菜市场门口老赵头拿何首乌治白发,天天嚼大蒜下酒,结果喝出肝损伤住院半个月
【特殊人群篇】这些人喝药要特别注意 孕妇用药得慎之又慎,表嫂怀孕时便秘喝蜂蜜决明子茶,医生特意交代要买炒过的决明子,生的就是不敢用
老年人喝药要像品茶,我奶奶喝安神汤总是一小口抿半小时,她说这样既能慢慢吸收,又不会呛着
小孩喂药得斗智斗勇,侄子喝中药像打仗,现在学会把吸管插到药碗里,像喝饮料似的咕嘟咕嘟
说了这么多,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听医生的话,去年我自己喝调经药,严格按照医嘱饭前半小时喝,结果大姨妈准时得跟闹钟似的,所以说老祖宗留下的规矩都是血泪经验,咱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