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槟榔,这些别名你知道吗?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医生,这方子上的'大腹子'是啥?"老张攥着药方冲进药店,满脸疑惑,抓药的小哥瞥了眼处方单,笑着从柜台底下摸出个暗红纹路的干果:"喏,这就是大腹子,咱们本地人叫它槟榔。"

这个发生在江南药铺的小插曲,道出了中药世界里一个有趣的秘密——很多药材都有多个身份,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有本名有化名,今天要说的主角槟榔,在中医药典里就藏着七八个鲜为人知的"马甲"。

千年药史藏真名 在《本草纲目》的泛黄书页间,李时珍笔下的"槟榔"还只是它的官方称谓,其实早在秦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里,这种棕榈科植物的种子就被记作"仁频",到了唐朝,鉴真东渡时携带的药箱里,这种消食杀虫的良药又被称作"宾郎",最有意思的当属"洗瘴丹"这个别名,南宋军民在潮湿瘴疠之地作战时,就是靠嚼槟榔驱除体内湿毒。

民间智慧造新名 在岭南地区的凉茶铺,老师傅们管槟榔叫"青仔",这个充满岭南韵味的称呼,源于新鲜槟榔切开后露出的嫩青芯,而"榔玉"的雅号,则出自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,北宋苏东坡就曾写诗赞叹:"红皱丹唇霜作骨,青苞玉液月为魂",把槟榔比作含霜带露的美玉。

入药部位分乾坤 别看都是槟榔,入药部位不同称呼也跟着变,未成熟时采收的青色果实,药师们唤作"槟榔青";晒干切片后,又改称"槟榔片",最特别的当属"大腹皮",这是槟榔开花结果后膨大的干燥果皮,专治水肿腹胀,和种子的驱虫功效形成完美互补。

地域方言显神通 在海南黎寨,槟榔被尊称为"口香树",每逢婚嫁喜事,新娘必须当众嚼槟榔,既是检验牙齿健康的"入职考试",也是传承千年的待客礼仪,而闽南地区的渔民,则习惯叫它"洗牙丹",出海前嚼几颗,既能清洁口腔又能提神醒脑。

药食同源有讲究 别以为槟榔只是中药铺里的常客,它还是厨房里的调味高手,广东人煲"十全大补汤"时放几片槟榔,能中和肉类的滞腻;湖南腊肉腌制时加槟榔粉,防虫防腐效果堪比现代化学剂,不过要记住,中药用的槟榔是蒸制或炒制的熟品,和街头售卖的生槟榔可不是一回事。

鉴别妙招藏门道 老药工教给笔者个诀窍:正宗槟榔切片呈大理石纹路,闻着有淡淡松节香,若是遇到颜色过于鲜艳的"美容槟榔",或者散发着刺鼻化学味的,准是硫磺熏过的冒牌货,保存时要像对待普洱茶饼那样,用棉纸包好放在石灰缸里,方能保持药性不流失。

古今用法大不同 现代人提到槟榔,总联想到致癌风险,其实中医用的槟榔经过炮制处理,早已剔除生物碱等有害物质,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里记载的"槟榔丸",主治绦虫病有奇效;明代瘟疫盛行时,百姓佩戴装有槟榔的香囊,相当于随身携带空气净化器。

走在西关老街的中药铺,橱窗里陈列的槟榔标本旁总是贴着醒目提示:"每日用量3-6克,宜后下煎煮",这让人想起《本草备要》里的警句:"槟榔性如铁石,无坚不摧,然过用则伤正气",或许正是这份敬畏之心,让这个有着十余个别名的中药明星,在千年传承中始终保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