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夫,您这诊所的黄芪怎么泡出来都是淡黄色?"老患者王阿姨端着保温杯发问,老张扶了扶眼镜苦笑:"现在中药材市场水太深,我这小诊所哪敢进贵的?"这话让我记起上周偶然发现的宝藏店铺——城西开了二十年的中药批发店,门口停着不少"同仁堂"字样的面包车。
那天跟着邻居李叔去给孙子抓调理脾胃的药,拐进青石巷才发现别有洞天,这家"永安中药行"的门脸不起眼,推门却惊呆——三面墙的桑木药柜泛着包浆,当归的香气混着蝉蜕的草香扑面而来,穿灰布衫的赵掌柜正在整理铁皮石斛,见我们进来,从柜台下摸出两个粗陶碗:"尝尝新到的绿梅花茶,都是清晨现摘的。"
在这间老店里转悠半天,发现不少门道,比如他们给药材分类特别讲究:虫草按"条"分等级,人参要切开看"菊花心",连陈皮都要捏着透光看油室,最绝的是赵掌柜教我们辨真假冬虫夏草——真虫草的"眼睛"是红棕色小点,假的全是黑窟窿。"现在药店里八成都是亚香棒虫草冒充的",他指着展柜里的标本叹气。
价格更是让人瞠目结舌,诊所里卖80块/克的铁皮石斛,这里整根买才35;药房标价500克的西洋参片,批发价还不到三分之一,李叔抓了十副调理方子的药材,算完账比在连锁药店省了小两百。"我们只赚手工费,不赚暴利",赵掌柜搬出账本给我们看进货单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云南三七、安徽亳菊、四川川芎的产地。
老主顾们都知道这里的隐藏福利,每周四上午会有药农直接送货,能买到带泥的鲜石斛;每月15号是"斗药"日,老师傅们会现场鉴别药材;最绝的是后院有个小柴房,专门给老客户代煎膏方,用的还是紫砂锅和山泉水,有次看见个熟面孔提着保温桶来打阿胶糕,赵掌柜顺手塞了两块核桃酥:"用你们医馆的方子做的,带回去给小患者尝尝"。
在这行做了大半辈子的赵掌柜说,现在年轻人都不懂看"五倍子"该选山西产的,见到发霉的茯苓就扔,他教我们用手电筒照茯苓断面,优质品像玛瑙一样透亮。"其实好药材不用洗得太干净",他拿起块带土的防风,"根须完整才有药效,洗得白白净净的反而要小心"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下午总有几个戴白帽子的进出,有次撞见穿"xx中医诊所"工作服的年轻人来取货,纸箱里码着整齐的小包装,标签上印着"精品饮片",赵掌柜眨眨眼:"给同行供货多年了,他们前店后仓模式成本高,我们直接走批发价",难怪说这里是半个中药材行业的"水库"。
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这里更是养生宝库,春天能买到带着晨露的蒲公英,夏天有晒得半干的荷叶,秋天收山区的野菊花,冬天则供应肉苁蓉,赵掌柜还教我们做节气食疗:惊蛰喝茉莉花茶疏肝,三伏天煮绿豆百合汤,立秋炖雪梨川贝......这些方子比药店推荐的实惠多了。
不过在这买药也有讲究,赵掌柜提醒我们:"贵的不一定是好的,但太便宜的肯定有问题",他教我们看党参要选狮子盘头纹路清晰的,枸杞不能艳红得吓人,当归切片后应该有浓郁的甜味。"现在有些商家往海马里塞铁钉,给虫草喷重金属增重",他说着拿出个小磁石,"我们每批货都要过检针机"。
临走时买了罐密封的三七粉,赵掌柜特意多送了包菊花茶。"下次带个玻璃瓶来装西洋参",他指着墙角的铜秤,"我们这里还是老规矩,先试后买",看着柜台上那个用了二十年的算盘,突然觉得在这个机器切片、硫磺熏蒸的年代,能守住这份手工匠心的中药批发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