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去郊外采风,在山路边发现几株挂着带刺小球的野草,远看跟苍耳子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,正当我兴奋地掏出手机拍照时,旁边采药的老师傅赶紧制止:"可不敢乱碰!这是刺蒺藜,跟你认识的苍耳子差着十万八千里呢!"
老话说"七月杨桃八月楂,九月毛栗笑哈哈",这苍耳子却是深秋才露真容,作为菊科老熟人,它那纺锤形的果实浑身布满细密钩刺,活脱脱微型狼牙棒,可您要是以为带刺的就是苍耳子,那可要吃大亏了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容易"撞脸"的中药兄弟,保准让您下次采药不踩雷。
首当其冲要说刺蒺藜,这货跟苍耳子就像双胞胎兄弟,都是椭圆果实带硬刺,连生长习性都爱扎堆田埂荒地,不过细看还是有门道:苍耳子果实表面有白色绒毛,晒干后会变成灰褐色;而刺蒺藜浑身青黑色硬刺,掰开里头是五颗扁扁的种子,闻着还有股说不上来的怪味,去年邻村王婶就把刺蒺藜当苍耳子煎水喝,结果闹得肚子疼住院,这教训可太深刻了!
再说说牛蒡子,这厮绝对算得上伪装高手,秋天成熟时也是满身刺,个头比苍耳子壮实不少,关键区别在于牛蒡子是长椭圆形,表面有明显的纵向棱线,像个迷你橄榄球,更逗的是它的刺特别软乎,轻轻一捏就弯了,哪像苍耳子的刺跟钢丝球似的,记得有次中药房抓药,实习生把牛蒡子错当苍耳子配进鼻炎方里,幸亏老师傅及时拦下,不然病人可得喷嚏打个没完。
最让人头疼的要数羌活籽,这玩意儿简直就是苍耳子的表亲,不光外形相似,连生长环境都爱扎在阴湿山坡,不过行家瞧细节:羌活籽的刺更粗更长,果实顶端还带着个小尖嘴,活像戴钢盔的刺猬,前年药材市场就出过岔子,批发商把羌活籽混进苍耳子货箱,害得好几家诊所治风寒感冒都跑了偏,患者反映吃了没效果。
说到辛夷花,很多新手都会懵圈,这木兰科的干燥花蕾确实跟未成熟的苍耳子有点像,都是毛茸茸灰扑扑的,但要看清楚,辛夷花蕾呈笔头状,外轮花瓣包裹得严严实实;而苍耳子就算没成熟,表面也是光滑的,绝不会有层层叠叠的花萼,去年有个姑娘把辛夷花当苍耳子泡茶治过敏,结果喝得嗓子哑了三天,这苦头可不算小。
最后不得不提豨莶草,这野草开花时也是簇拥成团,远看跟苍耳子植株差不多,不过近看它的小花是淡紫色或白色,叶片像锯齿状的羽毛,跟苍耳子的心形叶完全两码事,早些年村里老人常拿豨莶草捣烂敷关节痛,要是混进苍耳子,那药效可就南辕北辙了。
各位看官可别小看这些细微差别,中医讲究"差之毫厘谬以千里",就像去年药材市场曝出的新闻,某批次苍耳子制剂查出混杂10%的牛蒡子,直接导致整批药品报废,要分辨这些"李鬼",记住三看口诀:一看刺软硬,二看色深浅,三看籽结构,实在拿不准千万别瞎试,毕竟中药讲究对症下药,乱吃不如不吃。
现在正值苍耳子采收季,提醒大家外出踏青时千万留神,遇到带刺的小果子,宁可错过也别错认,真想尝鲜的话,建议去正规药店买炮制过的饮片,安全第一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