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中药材种植,一场暴涨暴跌的财富过山车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家今年种的三七赔得裤衩都不剩了!"2015年夏,在云南文山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里,这样的哀叹声此起彼伏,那年春天刚扩种的几百亩板蓝根,到了秋天竟烂在地里当绿肥,这场席卷全国的中药材种植热潮,就像坐过山车般刺激——有人半年赚回三年钱,更多人却成了被割的"韭菜"。

疯狂扩种背后的财富幻觉 2014年底,"中药材价格疯涨"的消息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,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、广西玉林这些药市重镇,每天都有操着各地口音的考察团进进出出,老李头攥着存折站在甘肃陇西的当归地里,看着收购商抢货时把价格抬到80元/公斤,他咬咬牙把自家玉米地全改种了当归。"当时连村口小卖部都囤着党参,都说比存银行划算",提起当年情景,这位西北汉子直拍大腿。

这种全民狂热在2015年达到顶峰,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当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0万亩,比前年猛增40%,云南的重楼、四川的黄连、东北的人参,漫山遍野都是新垦的药材田,可谁也没想到,这年秋天的药市突然像被扎破的气球——三七从300元/公斤跌到60元,麦冬价格腰斩,连向来稳当的黄芪都跌破成本价。

政策春风与市场寒冬的双重夹击 那年开春,国务院刚出台《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》,明确要建20个种植基地,各地政府闻风而动,河南搞"四大怀药"万亩工程,陕西强推黄芩种植补贴,可市场却不按政策剧本走,药企采购量突然缩水三成,出口订单被东南亚抢走两成,更雪上加霜的是,山东、河北等地出现"毒枸杞""硫磺当归"事件,消费者对中药材信任度骤降。

在安徽亳州药材街,做了二十年生意的老周记得:"往年这时候,拉货的大卡车能排到收费站,215年停车场空得能放风筝。"他指着仓库里积灰的虫草箱子苦笑,"这些可都是去年高价收的,现在送人都不敢要"。

血泪教训里的生死账本 在浙江磐安,"江南药王"陈家的损失最触目惊心,这个曾靠浙贝母发家的种植大户,215年把全部身家押在太子参上。"当时专家说缺口5000吨,我想着翻本就干",结果新挖的太子参在冷库堆成山,价格从巅峰时的280元/公斤暴跌到30元,最后他不得不把县城房子抵押给银行,至今说起还眼泛泪光。

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栽了跟头,四川彭州的川芎种植户王大姐,那年靠着"错峰销售"反而赚了笔。"五月产新时大家都急着抛,我硬是等到八月药厂断货才出手",她现在说起来还得意,"不过这种火中取栗的买卖,心脏不好的真扛不住"。

洗牌之后的新活法 经过2015年的惨烈洗牌,幸存下来的种植户都学精了,云南的三七大户们组建合作社,严格控制种植面积;甘肃定西开始推广"订单种植",药企提前锁定价格;就连最传统的安徽亳州药农,现在手机里都装着药材行情APP,更有意思的是,有些地方开始搞"中药材+旅游",河北安国就搞起了药膳体验园,游客拔株金银花还能当场泡茶。

如今回看2015年,更像是中药材产业的成长礼,那些年被割疼的种植户,现在谈起行情分析头头是道;曾经混乱的流通环节,也逼出了不少规范化种植标准,只是每当药市价格大幅波动时,总有人念叨那句血泪总结:"中药材这行当,永远要盯着市场吃饭,但别被短期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