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上次去中药店抓药,老板从柜子深处掏出个小布袋,神秘兮兮地说'这是黄七,泡酒喝特补',我拿起来一看,这黑褐色的根块看着不起眼,没想到大有来头!"——这是我半年前的真实经历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藏在深山里的"养生密码"。
黄七到底是何方神圣?
第一次听说黄七时,我还以为是"黄芪"的亲戚,后来才知道这完全是两码事!黄七学名叫"竹节参",在云南、四川的深山老林里长得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,老药农说它"春采芽,夏采叶,秋挖根",光是挖根就得选霜降后,这时候药效最浓。
我特意问过中医院退休的张大夫,他摸着白胡子说:"这味药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里就有记载,李时珍当年错过的宝贝啊!"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黄七分"甜""苦"两种,甜的泡水喝,苦的入药煎,可别买错了。
老一辈传下来的土方子
我奶奶活到98岁,她的养生秘诀就两条:每天早上用黄七煮鸡蛋,晚上用黄七泡的药酒搓关节,去年她走的时候,床头柜还摆着半瓶泡了十年的黄七酒,现在每次关节疼,我就会想起她搓着酒说:"这黄七啊,比膏药管用!"
村里王婶更绝,她把黄七晒干磨粉,和着蜂蜜做成丸子,去年她儿子手术后气血两亏,就是靠这黑乎乎的小丸子补回来的,不过她偷偷告诉我:"得用柴火慢慢熬,电磁炉熬的没魂儿!"
现代人该怎么用黄七?
别看黄七长得丑,用处可多了去了,我试过最简单的法子:每天早晨切两片黄七,开水冲泡当茶饮,刚开始觉得苦,喝着喝着居然品出回甘,现在喝了三个月,以前爬三楼就喘的毛病好多了。
有个在深圳做程序员的老乡,天天熬夜加班,他媳妇把黄七和排骨炖汤,每周喝两次,现在他朋友圈晒的体检报告,转氨酶指标正常了,还说"这比护肝片管用",不过要注意,炖汤时千万别放铁锅,最好用砂锅慢炖两小时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!
去年隔壁陈叔不知从哪弄来"野生黄七",结果喝完浑身起红疹,后来才明白,正宗黄七表面有天然皱纹,断面是淡黄色,那些特别白净、光滑的,八成是硫磺熏过的。
还有个误区要注意:黄七虽好,但感冒发烧时千万别碰,我闺蜜月经期间喝黄七茶,结果肚子疼得直打滚,老中医说这药性偏温,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。
辨别真假有妙招
上个月陪老妈去药材市场,老板现场演示鉴别方法:真黄七质地坚硬,用指甲掐不留痕;闻着有股淡淡的参香,绝没有刺鼻味,最保险的是买云南产的"珠子参",这是黄七中的上品。
现在有些药店把便宜药材掺进去卖高价,记住这三个窍门:看纹理(天然生长有明显环状纹)、尝味道(微苦带甘)、泡水试(真品泡一天也不会浑),上次我就用这些方法识破过假货,省了二百块!
最近发现个新吃法:把黄七粉掺在面粉里烙饼,早上煎两张,既能当早饭又能养生,不过我妈吐槽说:"这黑乎乎的饼,看着像糊了似的!"但不得不说,吃完浑身暖洋洋的,特别适合空调房待久了的上班族。
说到底,黄七这味药就像山里的老农,看着不起眼,却藏着真本事,不过再好的东西也得对症,建议先用小剂量试试,毕竟老祖宗传了三百年的宝贝,值得咱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