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中药店抓药,听见隔壁大姐跟店员说:"老板,我要牛膝!"(niú xī)店员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,原来她把"牛膝"(niú xī)读成了"牛漆",这让我突然想起这些年收集的中药读音冷知识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让人舌头打结的中药名。
白术(bái zhú)不是"白树" 第一次在药房听到"白树"这个称呼时,我差点以为中药里还有棵树,后来才知道这味健脾益气的药材,正确读音是"bái zhú",很多人会误读成"bái shù",可能是因为"术"字本身有"shù"的发音,技术",其实在中药里,"术"特指苍术、白术这类草本植物,读作"zhú"的发音源自古汉语,就像"芍药"读作"sháo yào"不读"sào yào"一样。
老中医常说白术是"脾虚救星",尤其适合泡水喝,我有个朋友总抱怨喝完白术茶肚子胀气,后来才发现他买的都是"白树"——把山药错当白术买了,这两个药虽然都补脾,但药性完全不同,可见读对药名有多重要。
川芎(chuān xiōng)的"芎"不读"弓" "川芎"的尴尬在于,十个人里有八个会把它读成"chuān gōng",这个带着浓郁香气的活血药材,在四川火锅底料里经常出现,但知道它正确读音的人却不多。"芎"字本身就很生僻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写作"芎藭",现代简写成"川芎",但读音保留了古韵。
记得有次直播卖养生茶包,把川芎标成"chuān xiōng",弹幕瞬间刷起"主播是不是在卖弓箭?",后来特意查了《中华药典》,发现"芎"作为中药专用字,读音确实应该读"xiōng",和"穹窿"的"穹"同音,这让我想起古人给药材命名的智慧,光看"川芎"二字,就能联想到它产自四川、形状如雀脑的特征。
黄连(huáng lián)的"连"不是"莲" 虽然"黄连"和"黄莲"在民间经常混用,但药典明确规定写作"黄连",这个苦到让人皱眉的药材,正确读音是"huáng lián",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不用"莲"字,其实古代医书里确实有"黄莲"的写法,但现代规范后统一为"连",可能与它根茎相连的生长特性有关。
去年采访一位老药工,他说鉴别黄连真伪有个土方法:真正的味苦能回甘,而且断面像锦缎般光滑,现在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用"黄莲"冒充,其实两者药效相差很大,这让我想起中医讲究"治未病",读对药名何尝不是预防用药错误的第一步?
那些年我们读错的中药名 除了上面说的三个,中药界的"读音陷阱"还有不少:
- 龟甲(guī jiǎ)常被读成"乌龟甲"
- 蟅虫(zhè chóng)有人以为是"虾虫"
- 蕲艾(qí ài)在李时珍老家湖北蕲春,当地人都读对却写不对
- 蕤仁(ruí rén)听起来像水果"瑞恩"
有次在中药材市场听到游客问:"老板,这个枇杷叶(pí pá yè)怎么卖?"结果店主拿出了"琵琶叶"——根本不存在的药材,这种因读音相似造成的误会,轻则闹笑话,重则耽误治病。
为什么中药名这么爱"捉弄"人? 究其原因,中药命名有着千年传承的特殊性:
- 古音保留:很多读音来自《尔雅》《本草纲目》等古籍,如"芎"读xiōng
- 方言影响:蟅虫"在南方某些地区仍读方言音
- 形声字陷阱:"术"字本义是树木,但在中药里特指白术、苍术
- 多音字混淆:"连"在黄连中读lián,在莲花里读lián,但写法不同
读对药名的小窍门
- 记产地:川芎(四川)、广藿香(广东)、云茯苓(云南)
- 联想药效:白术(白色主补)读zhú,黄连(苦味)读lián
- 拆字法:"蟅"是"至"+"虫",记住这个虫类药材
- 听老药师发音:现在很多中医院开设认药课程
最近迷上在B站看老中医讲解药材,发现他们念药名特别有韵味,有位九十岁的老先生教学生认药,把"䗪虫"(zhè chóng)读得抑扬顿挫,说这个虫类药专治血瘀,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神秘,这种口口相传的读音文化,或许正是中药魅力的一部分。
下次去药店抓药,不妨试试把这些容易读错的药名念标准,不为显摆学问,只为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少些"美丽的误解",毕竟,连药名都读不准,又如何能领悟"草木有情"的中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