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人印象中,中药都是些草根树皮花果之类,其实翻开《神农本草经》,你会发现古人连石头都能玩出花样,从上古时期用砭石治病,到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百余种矿物药,老祖宗把石头的药用价值挖掘得淋漓尽致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中药界的"石头侠",看看这些硬邦邦的家伙如何治病救人。
会"退烧"的石膏
说到中药里的石头,头号明星当属石膏,这可不是装修用的建筑材料,而是埋在地下的硫酸钙晶体,古人发现这种雪白如玉的矿石泡水后能解渴退热,《名医别录》里就记载它"主中风寒热",现在药店里卖的石膏都是煅过的,生石膏偏凉,能快速给高烧患者"降温",就像往火堆里泼盆冷水,不过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,这石头发起威来可是会让肚子"冻"得疼。
吸铁也吸病的磁石
黑不溜秋的磁石(磁铁矿)堪称中药界的"钢铁直男",最大的本事就是"吸",它能吸走体内的"热毒",还能把上蹿下跳的肝阳拉回正轨,李时珍说它"治肾家诸病",现在常用于耳鸣耳聋、癫痫惊厥,有意思的是,这石头入药前要火烧醋淬,就像给它做"热处理",把暴躁的磁性收敛起来,免得在体内横冲直撞。
专治"暴脾气"的代赭石
跟磁石同属"补血派"的代赭石,其实是赤红色的赤铁矿,这货最拿手的是镇压上逆的气血,吐血鼻血、孕妇呕吐、小孩惊风,它都能镇得住场子,张锡纯的"镇肝熄风汤"里就有它,配合牛膝引血下行,好比给暴动的气血装了个"降压阀",不过这红脸汉子性子烈,煎药时要先煮它半小时,不然药效可要打折。
自带润滑特效的滑石
摸起来滑溜溜的滑石,主要成分是硅酸镁,这石头天生就是个"和事佬",既能祛暑湿,又能护肠胃。《伤寒论》里的六一散,两味药就是滑石配甘草,专治暑天拉肚子,现代人把它做成爽身粉,靠的就是它吸汗不留痕的绝技,不过颗粒太细的滑石粉千万别吸进鼻子,这温柔刀耍不好也会伤人。
动物化石里的双雄:龙骨与牡蛎
别看名字威风,龙骨其实就是远古哺乳动物的化石,牡蛎壳则是海洋生物的"盔甲",这两个"老伙计"常搭档出现在安神定志的方子里,龙骨镇惊安神治失眠,牡蛎软坚散结消肿块,熬药时要敲碎先煎,让它们千年沉淀的能量慢慢释放,不过现在野生龙骨越来越少,很多都用饲养牛羊骨代替了。
珍珠妈妈的秘密武器
被蚌肉层层包裹的珍珠母,其实是未成形的珍珠,这娘俩都有安神养颜的本事,珍珠粉美白祛斑,珍珠母则长于平肝潜阳,高血压患者头晕目眩时,医生常开个天麻钩藤饮加珍珠母,就像给躁动的神经做了个"石板按摩",不过劣质珍珠母可能含重金属,买药可得擦亮眼。
钟乳石的"生长魔法"
溶洞里滴答长大的钟乳石,看着像倒挂的冰锥,却是温肺补肾的好手,李时珍说它"益气补虚",现在多用来治慢性支气管炎,有趣的是,这石头放在舌头上会发麻,中医说是"走窜力强",能把药效送到肺尖角落,不过采集时得小心,溶洞里的小家伙们长得慢,采多了可要绝后。
接骨奇兵自然铜
摔断骨头别慌张,有自然铜来帮忙,这种黄铁矿含有微量元素,能促进骨骼愈合,古时候武师受伤,郎中就会开自然铜配骨碎补,现在研究说它能诱导骨细胞生长,好比给骨头装了GPS导航,不过这石头含有砷,不能久煎,通常要包煎防中毒。
红颜毒药朱砂
压轴出场的朱砂堪称中药界的"危险分子",这鲜艳的硫化汞虽然能镇心安神,但超量就能让人见阎王,古人用它画符辟邪,炼丹家拿来炼长生不老药,结果经常吃出人命。《本草从新》警告"不宜一切疮毒",现在基本退出日常用药,只在急救时偶尔露脸。
这些硬邦邦的石头能在中药界混得风生水起,全凭古人"以形补形"的智慧,不过矿物质大多含有重金属,使用时必须遵医嘱,就像炒菜放盐,适量提鲜,过量伤身,下次抓中药看到奇怪石头,别急着嫌弃,说不定哪块就是给你量身定做的"治病法宝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