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家的穿心莲又滞销了,看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干货,这位安徽亳州的药商直拍大腿:"去年这时候抢着要的大户,今年全躲着走!"这场景在中药材市场可不新鲜,但穿心莲作为年销量过万吨的大宗品种,价格波动总能牵动整个产业链的神经。
要说这穿心莲的身价,简直比川剧变脸还快,前年疫情正猛时,清热解毒的穿心莲被纳入多个防治方剂,大货价格从28元/公斤直接蹦到65元,把药农乐得合不拢嘴,可刚过半年,随着防疫政策调整,囤货的商户们发现手里几百吨的库存砸在手里,价格又像坐滑梯似的跌回30元以下,这种刺激的过山车,在亳州、安国、玉林这些药材集散地每天都在上演。
价格为啥这么疯?说白了还是供需在掰手腕,穿心莲这玩意儿皮实得很,两广、福建的山坡地插根枝就能活,亩产干品能达到200公斤,前两年高价刺激下,广西玉林的种植面积直接翻倍,光兴业县就多出两万亩,药农老张算过账:去年种一亩成本不过3000块,收入却能到万把块,连自家婆娘都拉着亲戚来帮忙采收。
但市场这头"饕餮兽"胃口变得快,制药厂的采购单突然缩水,保健品企业转向其他原料,连东南亚的订单都少了三成,最要命的是,冷库里积压的陈货还没消化完,新货又挤破头往市场冲,现在去亳州交易中心转转,穿心莲专区的摊位前,老板们抽烟聊天的时间比谈生意还多。
种植户们现在睡觉都得睁只眼,江西吉安的老王家三百亩穿心莲,原本指望着"药食同源"的新政策能打开销路,结果发现食品加工企业更爱用金银花、薄荷这些"颜值高"的品种,更扎心的是,今年化肥涨了两茬,除草人工从80涨到120一天,算下来每公斤成本又添两块多。
不过精明的商户已经开始嗅到转机,广东清平市场的老陈悄悄囤了两百吨:"现在价格跌到成本线,但流感季马上就来,口服液厂家总得备货。"他指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说:"你看广西连续下雨,新货晾晒受影响,这不就是机会?"
行家们都在盯两个风向标,一个是药典委的新标准,据说穿心莲内酯含量要求又要调高,这意味着低端货要被淘汰;另一个是越南海关的查验力度,去年有五船中国产穿心莲被卡在口岸,直接影响了出口行情,更长远来看,人工种植成本每年递增15%,而野生资源早就列入保护名录,这场供需拉锯战还得持续好一阵子。
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药店里穿心莲片的价格跟着坐电梯,但行内人知道,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那些在产地来回奔波的收购商,他们既要跟药农斗智斗勇压价,又得防着同行囤货炒作,就像亳州流传的顺口溜:"穿心莲,两头尖,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",这话放在当下,不知道又要应验多少人的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