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漏芦中毒怎么解?紧急处理与预防全攻略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14 0
A⁺AA⁻

说起漏芦,很多买过中药材的朋友都不陌生,这种菊科植物的根在中医里是消肿散结的常用药,特别是哺乳期乳腺不通的时候,老中医常会开这味药,但最近后台有位宝妈留言说煮漏芦汤时不小心放多了量,全家喝后出现了恶心头晕的症状,这才让我意识到——这个"解毒高手"自己居然会暗藏毒性!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漏芦中毒那些事儿。

漏芦的双重身份:良药还是毒药? 漏芦学名Stevia japonica,主产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,晒干后的黑色根条表面有明显纵沟,折断时能看到淡黄色的木质部,按照《中国药典》规定,成人每日用量控制在6-12克,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药材,它含有的挥发油、黄酮类物质就像把双刃剑,用对了能消炎通乳,超量了就会变成"毒药"。

哪些情况容易引发中毒?

  1. 煲汤时手抖多加一把:广东地区有用漏芦炖猪蹄下奶的习俗,去年广州某月子中心就发生过护士抓药失误,导致产妇出现严重腹泻的案例
  2. 自行配药不懂换算:网购药材附赠的说明书常写着"三碗水煎半碗",但实际称量可能远超安全剂量
  3. 特殊体质踩雷:肝肾功能不全者代谢能力差,常规剂量也可能中毒
  4. 误食伪品:市场上曾发现用新疆蓝刺头的根冒充漏芦,毒素含量更高

中毒后的身体警报信号 ▶ 轻度中毒(误服2小时内): • 舌尖发麻像含了花椒 • 胃里翻江倒海想吐 • 小便比平时黄得像浓茶 • 哺乳期妈妈会发现奶量骤减

▶ 中度中毒(2-6小时): • 眼球开始发胀,看东西有重影 • 全身冒虚汗,手脚冰凉 • 说话舌头打结,像喝了二两白酒 • 宝宝如果误服会出现嗜睡抽搐

▶ 重度中毒(6小时以上): • 瞳孔扩散到黑眼珠只剩窄窄一圈 • 心跳快得像敲鼓,血压直线飙升 • 皮肤浮现青紫色花纹(医学叫网状青斑) • 最危险信号:尿量减少甚至无尿

家庭急救三步法(黄金4小时) ① 立即催吐: 用手指刺激咽喉后壁,直到吐出清水为止,注意别抠太深,去年有位大姐催吐太猛划伤食管,结果引发了感染。

② 狂喝温水: 每15分钟喝200ml温开水,边喝边轻轻揉肚子,可以加少量食盐,既能补水又能促进排毒。

③ 保留证据: 把呕吐物、药渣装进塑料袋冷藏,送医时给医生参考,上次有位奶奶把剩下的药汤倒进花盆,差点耽误检测。

医院里的专业抢救手段 到了急诊室,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: • 活性炭吸附:像去污渍一样把毒素粘走 • 硫酸镁导泻:加速肠道内容物排出 • 血液透析:针对肾功能受损的重症患者 • 特效解毒剂:目前临床多用甘草酸铵注射液

预防中毒的五大铁律

  1. 认准正规药房:带二维码的独立包装更安全
  2. 电子秤必备:厨房用的烘焙秤最合适称药
  3. 特殊人群禁忌:孕妇、儿童、肾病患者绝对禁服
  4. 不迷信偏方:网上流传的"漏芦追奶方"要警惕
  5. 储存有讲究:放在阴凉干燥处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

真实案例警示 去年冬天接诊过一位背奶妈妈,听信老家偏方用漏芦煮鲫鱼汤,结果把30克根茎全扔进砂锅,喝完两小时后乳房胀痛加剧,接着出现血尿,后来查出血肌酐超标三倍,在ICU住了三天才脱险。

特别提醒 正在服用降压药、抗凝血药物的朋友要格外小心,漏芦会影响药物代谢,建议所有中药汤剂都放在玻璃壶里,用不同颜色贴纸区分,红色代表孕妇禁用,黄色标注需饭后服用。

[温馨告示] 本文所述症状及处理方法仅供参考,具体诊疗请遵循主治医师指导,购买中药材请认准GMP认证企业,切勿轻信网络代购,哺乳期用药前建议先咨询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