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中药材收购价格暴涨还是暴跌?2023年市场真相揭秘!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10 0
A⁺AA⁻

“老张,今年黄连卖到38块一斤了,比去年翻一倍!”前几天在石柱县中药材市场,隔壁摊位的老王举着手机冲进我店里,屏幕上是某收购商刚发的报价单,我盯着那行数字愣了半晌——这中药材价格坐“过山车”的戏码,今年在重庆又演上了新剧情。

山城药市的“晴雨表”藏着啥门道?

在重庆做中药材生意十几年,我摸出个规律:每年立秋前后,渝东北、武陵山区的药农们就开始频繁往各个交易市场跑,今年特别邪门,往常冷静的收购商像打了鸡血,开着车直接进村收货,我在南川遇到的收购老周说:“现在凌晨五点就有药农排队,黄精、重楼这些抢手货,晚来两小时就收不到鲜货。”

这种疯狂背后是全国中药材市场的连锁反应,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这些大市场的价格波动,三天内就能传导到重庆,就拿我们本地特产的“渝黄连”今年干货价格最高冲到380元/公斤,比云南产区还高20%,药商老李偷偷跟我嘀咕:“其实品质差不多,但外地客商认准‘重庆产’的招牌,说是秦巴山脉的气候种出来的有效成分足。”

哪些药材在闷声发大财?

最近跑市场发现个怪现象:往年热门的品种今年反而遇冷,比如党参,甘肃产地价格跌到40多块一斤,但咱们重庆石柱的“庙党”却逆势上涨,药贩老陈揭开谜底:“外地量产过剩,但重庆山地党参生长周期长,药效检测指标漂亮,药厂指定要我们的货。”

真正赚疯的是野生菌类,前两天巫溪有个药农扛着三斤鲜石斛进店,开口就要800块,我拿紫光灯一照,果然满胶质的米斛,现在城里人养生流行泡石斛茶,野生货根本不愁卖,不过老行家提醒:这种暴利都是“刀尖舔血”,今年森林保护查得严,很多老药农都不敢进深山采药了。

药价“过山车”谁在踩油门?

在璧山中药材物流中心转了一圈,发现个有意思现象:年轻电商团队全在抢“冷门货”,他们盯上便宜没人要的夏枯草、益母草,直播时喊话“祛湿茶必备原料”,把几块钱一大包的草药炒成网红产品,有个00后主播现场演示:“看这艾草,咱们当场做成香囊,链接马上上架!”

资本也在暗中布局,去年某医药集团悄悄包下酉阳三个村的玄参种植基地,合同里写明“保底收购价”,药农老吴算过账:按协议价每亩收入比种玉米高三倍,但代价是三年内不能卖给其他收购商,这种“企业+农户”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药市格局。

药农的算盘该咋打?

前几天去城口县收天麻,遇见个倔老头非要把自家种的“乌天麻”单独卖,他说:“合作社统一卖的统货价格低,我这挑出来的一级品,药厂中医馆都抢着要。”这话不假,同样天麻,品相好的能卖到260元/公斤,普通货只有180元,现在精明的药农都学会分级包装,有的还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。

不过风险也藏在机会里,江津有个种植户跟风种了五十亩重楼,结果遇上连续阴雨,根腐病爆发,最后烂在地里,老药农都说:“中药材是‘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’的买卖,跟风种植就像赌大小。”

2024年风口往哪吹?

最近参加行业交流会,专家们放出风声:国家要重点扶持“渝十味”道地药材,像青蒿、半夏这些抗疫中药可能迎来政策红利,但更现实的问题是,云南、贵州的低价药材正通过高速物流冲击重庆市场,昨天还有贵州药商问我:“你们石柱的黄柏价格比我们高两块,要不要考虑换供货渠道?”

对普通药农来说,抱团取暖才是王道,武隆某合作社搞的“订单农业”就挺聪明:药厂提前订种植计划,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收获时按品级定价,这样既保证销路,又能控制质量,关键是能把收购价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