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返乡种药材,闯出乡村振兴新路子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9 0
A⁺AA⁻

"当初扛着锄头进山时,没想到真能靠种黄精走出条创业路。"95后姑娘王雪梅站在自家药材基地前,望着漫山郁郁葱葱的中药材,眼神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,这个从云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毕业的姑娘,三年前带着同学回到文山老家,在海拔2000米的山坡上捣鼓起重楼、黄精等珍稀药材种植。

田间地头的"新农人"现象 这两年,像王雪梅这样的年轻人正形成"返乡种药潮",在浙江磐安、安徽亳州、四川彭州等中药材主产区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,把论文写在药材地里,他们有的来自中医药院校,有的本是城市白领,却因为看中中药材种植的前景,一头扎进泥土里。

这种现象不是偶然,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000万亩,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占比提升至35%,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份,"公司+合作社+大学生创客"的模式正在兴起,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体力,更有现代化种植技术和市场化思维。

田垄上的创业故事 在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,90后小伙陈立明带着团队搞起了"林下参种植实验室",他们给每块人参地装上微型气象站,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光照、湿度,手机APP就能查看参棚温湿度。"传统放山人靠经验,我们靠数据说话。"陈立明展示着手机里的曲线图,去年他们的有机人参在电商平台卖出了普通参三倍的价格。

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姑娘杨阿双走了条不一样的路,她把祖传的石斛种植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,在仿野生种植基础上引入滴灌系统,还通过直播带网友"云监工"。"大家看着石斛从组培苗长到采收,这种参与感比单纯卖货强多了。"如今她的"石斛养成记"账号已有20万粉丝,带动村里13户农户年增收4万元。

新农人的"闯关记" 创业路上并非一帆风顺,王雪梅记得最惨的一次,暴雨冲垮了刚搭好的遮阳网,20亩重楼苗泡在水里,她和男友连夜抢收,手指被芦根划得满是血痕。"那会儿才懂老话说的'靠天吃饭'是啥滋味。"后来他们装上自动排水系统,又在地块四周种上护坡植物。

技术瓶颈更让人头疼,陈立明曾为解决人参锈腐病,跑遍东北各大科研院所,最后发现用枯草芽孢杆菌改良土壤最有效。"书本上的知识得接地气,我们光改良施肥配方就试了46次。"现在他的基地成了吉林农大的实习基地,教授带着学生来研究林下参的微生物环境。

乡村振兴的新密码 这些年轻创客正在改写乡村产业逻辑,在安徽金寨,大学生团队开发的"药材管家"小程序,能实时推送种植技术要点;四川峨眉山的创客们搞起"中药材研学游",游客既能体验采挖,又能定制养生茶包。

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市场新空间,据统计,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中药材占比已从2018年的12%提升至2022年的27%,王雪梅团队开发的"黄精红枣糕"成了网红零食,陈立明的人参护肤品套盒月销过千。"我们这代人既要懂种药,更得会卖药。"杨阿双说着打开手机,展示她刚拍的短视频脚本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 不过前行路上仍有荆棘,资金短缺让很多项目卡在扩大规模阶段,技术推广存在"最后一公里"难题,更现实的是,部分家长仍觉得"大学生种地没面子",王雪梅的父亲最初就反对:"供你读书不是为了回来当农民!"

对此,各地正出台扶持政策,云南推出"青年创客贷",最高可申请50万元无抵押贷款;贵州建立"导师+创客"结对机制,省农科院专家定期下乡指导,更重要的转变在观念层面,当看到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,越来越多父母开始理解:"种地也能种出新花样。"

夕阳下的药材基地泛着金光,王雪梅的手机不断弹出订单提示音,这位曾经的大学生创客,现在有了新身份——县里中药材协会最年轻的副会长,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当古老智慧遇上现代科技,当青春激情融入乡土沃土,中药材种植这片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