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杏仁怎么比猪肉还贵了?"上周去抓中药时我脱口而出这句话,抓药师傅苦笑着指了指价签:"苦杏仁每克0.8元,甜杏仁0.6元,确实快赶上三层肉价格了。"看着手里这张300多元的药方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用了几千年的中药材,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涨价潮。
老药工说三十年未见的行情 在杭州河坊街的百年药铺里,78岁的陈师傅正弯腰整理药材。"以前杏仁都是论斤称的,现在都要按克算。"他抓起一把杏仁又松开,"去年这时候还是30块一斤,现在翻三倍都不止。"陈师傅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涨过一波,但那次主要是金银花、板蓝根这些防疫药材,像杏仁这种常规药材暴涨还是头一回。
三场暴雨冲走的不只是杏树 河北承德的山沟里,老张望着泡烂在地里的杏树直叹气,他家三代种杏,今年春寒接冰雹,刚抽芽的杏树被打掉三分之二。"往年这个时候该收青杏了,现在连果子影子都没见着。"老张掰着指头算账:每亩地化肥农药投入就要一千多,加上人工采摘费用,成本比去年同期涨了四成,更糟的是,山西、陕西这些主产区都遭了灾,整个华北的杏仁产量直接腰斩。
药典升级逼退半个市场 "以前还能挑挑拣拣,现在只要达标就行。"在亳州中药材市场,做了二十年批发的老李指着新到的货,"药典要求黄酮苷含量不低于3.0%,这批勉强达标,价格就比去年涨了两倍。"原来新版《中国药典》实施后,重金属超标、农残不达标的杏仁全被淘汰,安徽某药企质检科长透露,他们去年退货率高达65%,现在能入药的杏仁只剩三成。
七道工序背后的涨价链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,摊主老王揭开了加工成本的秘密。"鲜杏五毛一斤收来,晒干去壳至少损耗四成,机器剥壳要加钱,还要人工挑杂质。"他拿起个杏仁演示:机器去皮容易碎,手工剥壳效率低,光加工费就要翻一倍,更麻烦的是药典要求的"燀杏仁"工艺,蒸煮烘干设备投入就要几十万,小作坊根本玩不转。
资本盯上"药食同源"概念 "现在游资都盯着药食同源品种。"郑州某期货公司分析师透露,从去年开始,杏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被资本关注,某保健品巨头囤积了千吨杏仁,宣称要开发"止咳润肺"系列产品,更有微商在朋友圈炒作"古法杏仁茶",把普通杏仁包装成养生圣品,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。
消费者面对的两难选择 在杭州市中医院,正在配止咳汤剂的李女士算了笔账:"医生开的方子本来200多,现在光杏仁就占了一半。"她试着问能不能换便宜药材,老中医摆摆手:"有些方子就是靠杏仁润肺,换了药效就变了。"药房主任无奈地说,现在很多患者改服中成药,结果导致中成药价格也水涨船高。
破局之路在哪里? 面对飞涨的杏仁价格,云南农业大学尝试种植替代品种,发现滇杏虽然药效稍弱,但产量高、价格低,有药企开始研发杏仁提取物,把整颗杏仁利用率从30%提高到70%,更值得关注的是,国家药监局最近批准了杏仁进口新渠道,哈萨克斯坦的野生杏核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市场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"杏仁危机",暴露出传统中药材产业链的脆弱性,当务之急是建立全国性的中药材储备库,就像当年调控猪肉价格那样,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与其抱怨药价贵,不如趁鲜杏上市季自己晒点杏仁存着——毕竟在中药房里,这点"私藏"可能比黄金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