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这些中药材跌成白菜价!种植户血本无归警示录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,你家那三亩三七还留着呢?"村口小卖部的老王叼着烟,看着正在卸货的三轮车,老张蹲在路边默默抽烟,车斗里码着整整齐齐的三七干货,像堆砌的灰色砖块。"市价比去年跌了八成,药贩子开价三毛钱一斤都没人要......"

2016年的中药材市场,就像被泼了盆冰碴子的水,透心凉,那些曾经被炒成"软黄金"的药材品种,转眼间成了烫手山芋,今天咱们就来扒拉扒拉,当年哪些药材把种植户坑得裤衩都不剩。

三七:从"金不换"到"烂大街" 要说2016年最惨的药材,三七绝对拔得头筹,这味"止血神药"在2013年前后被资本盯上,云南文山的种植面积三年暴涨5倍,到了2016年秋收,满山遍野的红籽连成片,价格却像坐过山车般直线俯冲。

老李家二十亩三七田,去年还净赚三十多万,今年连采挖人工都凑不齐。"鲜三七掉到两块钱一斤,还不够请人工的钱!"他蹲在地头,看着挖掘机在地里翻出深沟,往年这时候该忙着剪穗的田地,如今只剩荒草在风里打颤。

吴茱萸:疯狂过后的"黑色幽默" 安徽太和的吴老板至今提起2016年还拍大腿,这味祛寒良药在2015年被游资盯上,价格从50元/公斤飙到380元。"那时候村里老头老太太都在房前屋后种吴茱萸,连坟头空地都插上苗。"

等到2016年产新季,满山吴茱萸果挂枝头,价格却像断了线的风筝直坠。"统货跌到80块,还不够摘果子的工钱!"吴老板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干货,自嘲道:"这哪是吴茱萸,分明是'愁茱萸'!"

党参:陇西人的"心头之痛" 甘肃陇西的党参交易市场,2016年冬天冷得格外刺骨,老陈蹲在装卸区,看着工人把成捆党参往垃圾车里扔。"中等货跌到15块一斤,还不够运费钱。"他抓起根须发黑的样品,"去年这时候,同样品相能卖80!"

更扎心的是,当地合作社为了止损,竟把几十万斤党参直接碾碎当肥料,装载机轰鸣声里,百年药乡的招牌蒙上了层灰雾。

麦冬与菊花:川渝大地的"双重暴击" 重庆铜梁的麦冬田里,老周望着齐腰高的麦苗直叹气。"去年这时候贩子抢着收,今年求爷爷告奶奶都没人要。"他家十亩麦冬硬是憋到抽穗,价格从巅峰时的45元/公斤跌到8元,"连除草剂钱都赚不回来"。

隔壁湖北麻城的杭白菊更惨,花期正遇暴雨,开放朵花全泡在水里。"鲜花收购价跌破1元/斤,花农连夜把菊花铲进沟里沤肥。"镇上收购站老板摇头:"2016年的菊花,真是泡在泪海里开的。"

当归与黄芩:西北药农的"至暗时刻" 甘肃岷县的当归交易市场,2016年冬天飘着鹅毛大雪,老何裹着军大衣缩在墙角,脚边摞着精心扎捆的当归把子。"中条货跌到28元,还不够付冷库电费。"他摸出张发黄的合同,"去年这时候签的保底价85元,现在贩子说'要告去法院'"。

陕西黄芩更是上演"雪崩式下跌",陈货库存没消化完,新货又压境。"统装黄芩跌破5元/公斤,药厂验收时连卡车都不下,直接让倒进岷江。"老药农说起这事,眼眶泛红。

茯苓与川芎:产业链上的"多米诺骨牌" 安徽岳西的茯苓种植户怎么也没想到,2016年会成为噩梦。"鲜茯苓掉到1.2元/斤,还不够请挖机的钱。"老赵指着山坡上的白色菌袋,"去年这时候,浙江老板带着现金住招待所等着收,今年连电话都不敢接"。

四川彭州的川芎更惨,"芎瘟"疫情还没过去,市场价格又遭腰斩。"炕货川芎跌到18元,还不够付煤炭钱。"药商老林苦笑:"2016年做川芎生意的,十个有九个改行卖火锅料。"

白芍:亳州药市的"最后稻草" 作为中药材市场的风向标,2016年亳州药市的白芍价格击穿了所有人心理底线。"四年生尾芍跌破15元/公斤,还不够付土地租金。"药商老马翻开发黄的账本,"2012年同样品相卖80元,现在价格连请客吃饭都不敢谈"。

更讽刺的是,当年疯狂扩种的白芍,此刻正在地里默默开花,紫色花朵铺满皖北平原,美得像幅画,却成了药农心里的伤疤。

血本无归的背后:一场人为制造的灾难 回头看2016年的药材崩盘,处处透着荒诞,资本像闻到血腥的鲨鱼,三年前疯狂炒作三七、吴茱萸时,连种地老把式都开始学看K线图,电视里天天播"药材致富经",银行追着种植户放贷款,仿佛种药材就能点石成金。

但中药材毕竟不是股票,它要遵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,当云南三七种植面积暴涨500%,当太行山麓的黄芩多到喂驴,当川西坝子的川芎烂在地里当肥料,任何资本都扛不住这种供给海啸。

给后来者的忠告:别让悲剧重演 如今回看2016年的药灾,就像照镜子,那些在低价期咬牙清园改种的农户,如今反而成了赢家,河北安国的老刘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