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同仁、朋友们: 大家好!今天站在这个汇聚了全球中医药行业精英的讲台上,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,激动的是看到会场外陈列着的各地道地药材标本,就像看见老友重逢;忐忑的是怕自己这个"半个业内人士"说外行话,不过既然主持人给的机会,我就结合这些年在基层调研的所见所闻,和大家聊聊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那些事儿。
【第一部分:藏在深山里的"金疙瘩"】 上个月我去云南文山调研,在苗族老乡家的火塘边,听着他们唱"三七谣":"七月阳春种,冬至采挖忙,三年等一季,换得金银筐",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接触中药材时的场景,那时候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,看见商贩们用竹篾筛子分拣当归,满地都是带着泥土芬芳的药材,空气里飘着说不清是苦是甜的草药香。
现在再看中药材产业,已经完全不是当年模样,就拿云南三七来说,过去靠人背马驮下山,现在有了无人机播种、智能灌溉系统,但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技术升级,而是产业背后的"化学变化"——文山州目前有20万人吃着三七饭,从种植到加工到电商销售,产业链越拉越长,这让我想起贵州的"大方天麻"、甘肃的"定西黄芪",每个道地药材背后都藏着一部乡村振兴密码。
【第二部分:传统技艺遇上现代科技】 去年在浙江磐安,我亲眼见到老药农用指甲掐断玉竹测含水量的绝活,老师傅说:"机器测得准,但手指头的感觉骗不了人。"这种传承千年的"土法子"和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,正是中药材产业的活力所在,现在不少企业搞起了"数字本草",用区块链技术给每株药材建身份证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它从种子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。
更有意思的是"车间进山头"的新玩法,以前我们总说"药材好,炮制难",现在移动炮制车直接开到种植基地,新鲜药材现场加工,既保证药效又减少损耗,就像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,现在有了低温真空干燥技术,有效成分保存率提升30%,价格却更亲民了。
【第三部分:讲好中国药材故事】 前些年去日本参加汉方药研讨会,发现他们的包装上印着《伤寒论》原文,但原料90%来自中国,这事刺痛了我,后来走访同仁堂,看见老师傅们手工泛制水蜜丸,一颗药丸要经过128道工序,这种匠心才是中华文化的底气,现在我们不仅要卖药材,更要卖文化,就像福建霞浦的"海带灵芝",把海洋藻类和传统药材结合,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,价格翻了好几倍。
最近特别高兴看到年轻人开始追捧"养生局",保温杯里泡枸杞、办公室摆艾草香薰,这说明中药材正在突破"治病"的传统认知,变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,就像河南焦作的"山药冰淇淋",把铁棍山药做成网红甜品,一年卖出几百万份,这才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。
【第四部分:闯过三道关才能走得远】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,中药材要真正做大做强,必须闯过三道关卡,首先是标准关,现在市场上同种药材价格能差十倍,问题就出在质量标准不统一,其次是人才关,很多炮制技艺面临失传,需要培养既懂传统又擅创新的"新郎中",最后是国际化关卡,虽然中药出口增长快,但多数还是原料输出,制剂产品占比不到30%。
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"道地药材生态圈"计划,我觉得特别提气,这个计划要把产区变景区、产品变礼品、民居变民宿,让种药材的老乡既能挣钞票又能传文化,就像四川彭州的"川芎小镇",每年花开季节,游客坐着小火车穿行在药田花海中,这种场景多美!
各位朋友,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上,中药材这棵千年老树正发出新芽,只要我们守住"道地"的根,插上创新的翅膀,就能让老祖宗的宝贝焕发新生机,期待下次相聚时,我们能捧着更多"国际范儿"的中药新品,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