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祖辈常说"靠山吃山",山里头藏着不少宝贝,今天要说的这种草药,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,却是中医眼里的"外伤克星",它就是地榆,名字听着普通,本事可不小。
这味药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算起来少说也有两千年的药用历史,别看它长得不起眼,暗红褐色的根茎里藏着大智慧,老中医常说"地榆见血愁",意思是遇到出血症状,它就像见了愁事似的特别管用,小时候在山里玩耍磕破膝盖,家里老人总会揪几片地榆叶嚼碎敷伤口,血止得比纱布还快。
地榆最拿手的本事是凉血止血,它含有的鞣质能收缩血管,皂苷类物质又能消炎镇痛,村里猎户打回来的野物,处理伤口就爱用地榆粉,新鲜根茎捣成泥,往伤口一敷,既能止血还能防感染,遇上痔疮出血这类尴尬事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也常见地榆炭的身影。
除了止血,这草药还是皮肤科的小能手,夏天被蚊虫叮咬得满腿红包,采几片地榆叶揉出汁液涂上,痒意立马消大半,邻居张婶前年得了湿疹,抓得胳膊都渗血,用地榆煮水湿敷半个月,硬是把顽固的疹子压下去了,现代研究说它含酚类化合物,确实有抗菌消炎的作用。
不过这草药性子偏寒,可不能随便乱用,记得去年表弟拉肚子,听人说地榆能止泻,直接煮水喝,结果肚子没止住,倒闹得胃寒疼了两天,后来老中医提醒,地榆治的是"血热妄行"的出血,脾虚便溏的人要慎用,就像灭火器专灭明火,潮湿的木头自燃得另想办法。
现在城里药店卖的地榆多是切片晒干的,其实鲜用效果更佳,清明前后挖的嫩根,掰开断面能看见黄白色木心,这时候药效最足,要是碰上烧烫伤,赶紧找新鲜地榆洗净捣烂,调点香油敷上,既能止痛又能预防起水泡,不过要注意,严重烫伤还是得去医院,这土方子当应急用。
最近科学研究发现,地榆里的没食子酸鞣质能抑制幽门螺杆菌,我们村王大爷常年胃痛,西医说是螺旋杆菌感染,后来在中药方里加了地榆,配合三联疗法,居然把老毛病治好了,不过这些新用法还得在医生指导下尝试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。
有意思的是,这草药在不同地方还有别名,东北叫"黄瓜香",陕西人称"马猴枣",都是取它根部的形状,每年春秋两季,山里采药人会专门挖地榆,老行家教我们辨认:叶片像圆圆的铜钱,花穗紫红带毛,根茎掰开有绵软白芯的才是好货。
现在市面上有用地榆做的中成药,像地榆槐角丸治痔疮,裸花紫珠片配地榆止血,但老药工说,自己采的鲜货才最灵验,不过要提醒一句,城市绿化带里的地榆可能受过污染,真想用还是得去郊外干净地方采。
最后唠叨一句,虽说地榆是"天然抗生素",但治病讲究辨证施治,就像同是感冒,风寒风热用药不同,这味山野良药也得用对时候,下次去爬山看到路边成片的地榆,可别只当杂草踩过,想想它救过多少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