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中药里的一对"双胞胎"——元胡和川芎,这俩兄弟在药房里经常被拿错,老中医开方时也常常互相替代,您知道它们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吗?
先说说元胡这个"江湖郎中",它在浙江一带的山沟沟里长得可欢实了,圆溜溜的块茎像小土豆似的,老辈人腰酸背痛时就爱嚼两片,那股子辛香味直冲脑门,疼劲儿立马就消了大半,其实人家正经名字叫延胡索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有记载:"能行血中气滞,气中血滞,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",说白了就是哪儿疼怼哪儿,痛经、胃痛、跌打损伤都来找它。
再瞧瞧川芎这位"蜀地贵公子",四川盆地的潮湿气候把它养得油亮亮的,别看外表黑不溜秋,切开来金黄油润,这可是妇科圣药的关键配角,李时珍都说它"上行头目,下行血海",既能治偏头痛,又能调月经不调,有意思的是,这俩药都带着股子辛辣劲儿,就像性格泼辣的重庆妹子,风风火火却疗效显著。
说到止痛本事,这俩货真是半斤八两,去年邻居王婶闪了腰,抓了元胡粉冲水喝,半天就能下地干活,上个月我落枕脖子疼,老中医给开了川芎茶调散,三副药下去就跟没事人似的,仔细琢磨,元胡擅长对付气血瘀滞的钝痛,川芎更擅治风邪引起的抽痛,但遇到普通头疼脑热,他俩换着用根本没区别。
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门道,元胡像急性子的侠客,见效快但后劲不足;川芎则是内力深厚的道士,慢慢渗透却能治本,记得有次陪老妈看中医,大夫说她的血瘀体质适合长期吃川芎炖鸡,要是换成元胡可能就太猛了,果然中药讲究个"度"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现在市面上常见中成药里,元胡多出现在止痛片里,川芎则混迹在补血丸中,但聪明的老中医会玩组合拳,比如著名的"失笑散",把蒲黄和五灵脂配伍,效果比单用元胡强三倍,所以说中药搭配就像做菜,同样的食材换个厨子,味道大不一样。
最后提醒各位,这俩药虽好可别贪杯,元胡吃多了容易上火,川芎过量可能头晕,记住万物皆有毒,关键在剂量,下次看见药方上有这两个名字,不妨问问大夫:今天是想快刀斩乱麻,还是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