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中药材市场就像坐过山车,有人抓住机遇赚得盆满钵满,也有人踩错节奏赔得精光,老张在云南种了十年三七,那年看着满山的红籽笑得灿烂,谁知道最后价格跌得连采挖工钱都凑不齐,这年头,中药材生意真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转的!
疯涨的"妖孽"品种:三七上演过山车
文山州的三七种植户王老板至今记得2014年秋天的场景,当时120头的三七剪口能卖到800元/公斤,眼瞅着2015年要继续发家致富,谁料市场价格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下坠,到年底时同样规格的货连200元都撑不住,整整跌了75%!原来2013-2014年三七价格暴涨引发疯狂扩种,云南、广西的种植面积直接翻倍,供大于求硬是把"金疙瘩"砸成了"铁疙瘩"。
安徽亳州药市的老李透露,当年不止三七,人参、西洋参这些贵细药材都在跳水,东北五年林下参从每公斤3000元暴跌到1200元,韩国客商集体消失,倒是甘肃定西的党参逆势上涨,因为连续三年干旱导致减产,药厂抢购优质货源,9成干的大条党参从60元/公斤飙到90元。
天灾人祸催生"黑马":旱情造就枸杞神话
2015年宁夏枸杞可谓"因祸得福",春季持续80天的干旱让枸杞坐果率下降30%,眼瞅着要绝收,7月份又连降暴雨,这种极端天气反而造就了"果少肉厚"的精品枸杞,老马家的头茬枸杞在中宁市场拍出历史高价,280粒/斤的特级货突破150元/斤,比去年涨了四成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西玉林的八角茴香,当年产量过剩导致价格腰斩,原本25元/公斤的优质水烫果跌到12元,大量农户弃收,更惨的是河南四大怀药中的地黄,温县产区亩产激增导致统货价格跌破3元/公斤,创下十年新低。
政策巨震:飞检风暴下的行业洗牌
2015年7月,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"中药饮片质量万里行",飞行检查组突袭全国各大药材市场,安徽亳州、河北安国、湖南廉桥三大药市首当其冲,上千家商户被查,硫磺熏蒸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集中爆发,直接导致当归、川芎等主流品种价格震荡。
广州清平市场的陈老板记得,当年广藿香出口韩国的订单突然被取消,因为农残检测不过关,越南、印尼趁机抢占市场,国产货价格三个月暴跌40%,反倒是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因"身份纯正"逆势上涨,每根规格虫草突破200元。
资本游戏:游资炒作下的疯狂盛宴
那年最刺激的当属"玛咖神话",云南丽江的玛咖田从2014年的3万亩暴增至15万亩,黑玛咖价格从每公斤80元炒到260元,深圳游资组团包地囤货,电视台轮番报道"植物伟哥"概念,结果2016年新货上市时价格雪崩,万亩玛咖烂在地里,承包户老刘直接把拖拉机开进仓库当废品卖。
相比之下,四川西昌的川贝母倒显出几分"贵族范",因生长周期长达5年,加上汶川地震后产区受损,松贝价格始终稳在3000元/公斤高位,药企采购经理私下透露,他们宁愿花高价买真货,也不愿碰那些掺假的"提灌贝"。
生死时速:药农的艰难抉择
在贵州黔东南,太子参种植户杨大姐望着满山的药材欲哭无泪,2015年太子参产量增加30%,但药厂压价收购,统货价格从80元/公斤跌到50元,更糟的是,烘干机轰隆隆响了半个月,电费就要去掉利润的大半,隔壁村老王改种黄精,虽然五年才能收获,但至少不用年年揪心价格跳水。
如今回看2015年的中药材江湖,有人转型搞林下经济,有人在电商卖起了"农家自种"药材,还有人彻底退出转行做水果种植,这个疯狂的年份告诉我们:中药材生意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,而是天时、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