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说"寒热搭配,疗效翻倍",刚开始我还真没搞懂这是什么意思,直到邻居王婶给我讲了她调理脾胃的经历,才让我真正见识到中药寒热药同用的妙处。
去年冬天王婶总感觉肚子胀气,吃点凉的就疼,喝点姜茶又上火,找了好几个大夫,有的开温补药吃着难受,有的开寒凉药又拉肚子,最后老中医给她开了个怪方子:黄芪配黄连,干姜搭黄芩,我看着这冷热混搭的药方直犯嘀咕,这不就是冰火两重天吗?
结果真神了!王婶说吃了半个月,胃既不胀痛也不烧心,以前不敢碰的红薯现在都能吃半块,这让我想起中药房门口挂的对联:"寒热并用调阴阳,攻补兼施治标本",原来真不是摆着好看的。
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摸透了这个理儿,人体就像个精密的天平,寒热药就是调节平衡的砝码,比如说感冒发烧,有人怕冷有人怕热,这时候就得寒热药一起上。《伤寒论》里的大青龙汤,麻黄桂枝发汗驱寒,石膏知母清热护阴,这不就是典型的寒热同用吗?
我特意翻了本《中药学》,发现里面大有学问,黄连配肉桂叫交泰丸,专治心肾不交的失眠;苍术搭黄柏成二妙散,对付湿热关节炎特别灵,最有意思的是治疗口腔溃疡的方子,黄连清火,炮姜护胃,寒热药各走各的通道,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快慢车道,互不干扰还提高效率。
不过这寒热同用可不是简单的大杂烩,老中医常说"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,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",关键要看怎么搭配,就像炒菜放调料,八角桂皮得和辣椒大蒜配着用,治疗风寒感冒时,荆芥防风发汗解表,配上芦根竹叶清内热,外寒内热一起抓,这就叫君臣佐使的功夫。
前几天我去抓药,正巧看见坐堂医师给小伙子开祛痘方,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,加上少量肉桂引火归元,再配茯苓健脾利湿,小伙子喝了一段时间,脸上的红包消了,还不拉肚子,医师说这就是寒热同用的好处,既祛邪又不伤正气。
当然这学问深着呢!剂量比例很有讲究,通常热药用量大于寒药时偏温,反之偏凉,就像煮火锅,麻辣锅底里加点醪糟枸杞,既过瘾又护胃,治疗风湿关节痛的方子里,附子大热配秦艽微寒,比例调到3:1,既能驱寒除湿又不伤阴。
最让我佩服的是古人治瘟疫的智慧,清朝温病学派创的"三焦辨证",银翘散里荆芥豆豉发汗,银花连翘清热,这不正是寒热同用的典范吗?就像给发烧的屋子开窗通风(辛温解表)的同时开空调降温(清热解毒),双管齐下解决问题。
不过咱们自己千万别乱试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上火,有人是实火得用黄连,有人是虚火该用知母,上次我嗓子疼自己泡胖大海,结果越喝越哑,老中医说我这是寒包火,得加几片生姜才行,这就跟浇花似的,得看是缺水还是水多了,不能瞎折腾。
现在明白为啥好中医都强调"药不分寒热,对症即良方",寒热药同用不是简单的1+1,而是像交响乐团指挥,让不同乐器各显神通,只要掌握好这个平衡术,很多疑难杂症都能迎刃而解,下次吃药别嫌药方怪,说不定里面正藏着千年传承的大智慧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