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夫,我这咳嗽半个月了,抓五副中药咋要六百块?"我端着酒杯蹲在烧烤摊边,看着对面满脸酡红的老中医,夜市的霓虹灯在他花白的鬓角上跳动,他叼着烤韭菜含糊道:"小子,这年头谁还按古方开药啊......"
药房柜台里的"潜规则" 那天我陪老妈去抓药,收银单上的数字让我差点摔了手机,五副治疗风寒的中药,划价628元,盯着药方上龙飞凤舞的草书,我突然发现好几味药后面跟着"(精品)"的标注,老中医灌了口啤酒解释道:"就像你去菜市场,有机蔬菜总比大棚菜贵吧?现在药房都流行分级定价,野山参和园参能一样价钱?"
他指着药方上的黄芪说:"普通切片28一斤,蜜炙的就要88,要是再给你整个'道地药材'的包装——"说着用签子在桌上画了个圈,"这圈里填上'甘肃五年生',价格直接翻番。"我突然想起上次抓药时,店员确实拿着手机对着药材包装扫码,原来扫的是身价码。
藏在药戥子里的数学题 第二天我揣着计算器混进中药材市场,当归统货18元/斤,精选无硫的卖35;浙贝母普通货25,选个头均匀的要42,更绝的是蝉蜕,泥沙多的40块,干净透亮的敢要120。"现在病人都迷信'好药',其实很多病普通药材就能治。"老中医醉醺醺地说,"就像感冒,用30块的荆芥防风,和120块的野菊花,效果能差多少?"
他掰着手指给我算账:五副药按常规剂量,平均每副成本45元左右,加上煎药费、塑料袋、说明书,撑死收300顶天。"可你要是挂个专家号,再开个'膏方调理',那价格就......"话没说完就被烤串老板打断,但我们都懂那个欲言又止的眼神。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"古方" 最坑人的其实是"祖传秘方",上个月邻居王叔花800块买了所谓"宫廷御方",结果发现就是四物汤加了几颗枸杞,老中医掏出手机给我看朋友圈:"看见没?这个'百年老字号'卖的八珍糕,成本不到三十,包装盒都比饼贵。"他指着照片里雕花木盒,"现在都讲究仪式感,药效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。"
我突然想起某次抓药时,药师特意拿出个鎏金小铜秤表演称重戏法,当戥子高高翘起时,周围排队的大爷大妈立刻发出赞叹声,仿佛在看杂技表演。"这行水深啊!"老中医把最后一根烤签扔进垃圾桶,"知道为啥让你煎药前先泡两小时吗?就是为了让你数清楚到底多少味药!"
聪明人这样省药费 后来带老婆看更年期调理,我长了个心眼,开药时特意要求:"麻烦把贵重药材单列出来。"结果发现药方里的西洋参完全可以换成党参,价格直接砍掉三分之二,老中医教我个损招:"下次让医生把备选方案写清楚,若用太子参替代,则......',很多医生碍于面子会答应。"
现在我学会在中医院周边的小药房比价,同款玉屏风散,连锁药店卖98,巷子里的老字号只要65,有次抓完药还被赠送了山楂丸,老板娘神秘地说:"都是老主顾才告诉你们,上午来抓药最划算,下午药材晒蔫了称重点......"
结账时我盯着POS机显示的金额,突然想起老中医那句醉话:"治病就像吃烧烤,食材差不多就行,关键看火候,好医生开的便宜药,照样能药到病除。"夜色中,药房门口的"道地药材"灯箱格外晃眼,而拐角巷子里那盏昏黄的灯泡,才是真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