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家药田边停了辆黑色奔驰,惹得全村人围观,这位种了三十年药材的老药农,去年刚和县里的中药材订单种植公司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今年光黄芩一项就挣了28万,看着乡亲们羡慕的眼神,老李吧嗒着旱烟直念叨:"早知道这模式这么稳当,该把后山那五亩荒地也租下来种!"
说白了,中药材订单种植公司就是给药农吃"定心丸"的买卖,过去药农最怕啥?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药材,要么烂在地里,要么被药贩子压价收走,现在这些公司玩的是"先找买家,再种药材"的新套路——和药企、药市、中成药厂提前签好采购协议,然后带着订单去村里招种植户。
拿安徽亳州某公司举例,他们去年光丹参订单就有3000吨,公司给农户提供种苗、化肥和技术指导,约定好最低保护价,不管市场价怎么跌,保底价照收;要是市场价涨了,就按高的价格结算,这种"两头堵"的玩法,让药农睡觉都能笑醒。
为啥订单农业在中药材领域特别火?咱们掰手指头算算账,传统种植户要自己盯市场、找销路,现在这些公司全包了,更关键的是品质把控,以前药农为省钱常用劣质农药,现在公司派技术员蹲点指导,必须按GAP标准种植,就像六安某合作社种的白芍,全程追溯系统连施肥次数都记录在案,这样的药材不愁卖不上价。
别看这模式听着高大上,其实都是实在生意,河北安国的一家企业就搞出了"企业+基地+农户"三级架构,光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药材种植,他们给农户发"种植明白卡",上面印着播种时间、田间管理要点、采收标准,连什么时候打什么药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现在聪明人都看出门道了,浙江磐安有个80后返乡青年,联合5家种植公司搞"订单种植联合体",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,还开发出手机APP查看药材生长情况,去年他们种的浙贝母通过订单直供同仁堂,价格比市场高出15%。
不过要玩转这行也有门道,首先得选准道地品种,像云南的三七、甘肃的党参、河南的四大怀药,这些有地域优势的品种更容易接单,其次要盯着政策风向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不是刚出台《中药材产业"十四五"规划》嘛,重点支持订单生产模式。
最实在的是收益账,以广西玉林的穿心莲种植为例,普通散户亩产收益也就2000来块,和订单公司合作的农户能达到4500元/亩,差别在哪?公司统一提供的优质种苗出苗率高达85%,比普通种苗高20个百分点,光这一项就省下大半成本。
眼下这行当还在快速扩张,据行内人透露,头部企业都在抢滩布局,有的甚至给农户提供无息贷款用于土地流转,就像亳州那家龙头企业,今年新签的订单覆盖面积暴涨300%,光支付给药农的订金就超8000万。
站在风口上,猪都会飞,但对药农来说,选对公司才是真本事,记住三个窍门:一看企业有没有自己的GMP饮片加工厂,二看合作药企是不是知名大厂,三看合同里有没有明确质量溢价条款,别光盯着保底价,品质达标后的二次分红往往更可观。
看着村里越来越多冒尖户,老李儿子前些天也辞了城里送快递的活儿,跟着公司技术员学种植管理。"现在种药材可比打工强",这小子憋着劲要在自家承包地上建标准化种植棚,要我说啊,这中药材订单种植的春风,才刚刚吹起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