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大壳图片大全|30种常见药材外壳图鉴+功效揭秘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最近好多朋友在后台留言说想了解中药里那些"大壳类"药材,正好我整理了几年的中药标本库,今天就带大家开开眼界!咱们先聊聊啥叫中药里的"大壳"——其实主要是指动物外壳(比如贝壳、龟甲)、果实外壳(比如坚果类)以及某些矿物类药物的粗犷形态,这些带着原始粗粝感的药材,可是中医眼里的宝藏呢!

先从最经典的贝壳类说起,蛤蜊壳绝对是中药铺子里的常客,不过药用的可不是菜市场买的食用蛤蜊,药房里常见的是文蛤壳,表面像被砂纸打磨过,布满放射状纹理,老药师教我个诀窍:拿手电筒照透亮的就是好货,这种贝壳磨粉能治胃酸过多,对了,上次去海边捡的贝壳千万别乱吃,中药用的都是特定品种。

说到贝壳界的大佬,必须是牡蛎壳,这黑褐色的大家伙晒干后重得很,表面凹凸不平像月球表面,记得有次看师傅处理牡蛎壳,先用铁锤敲成小块,再放锅里煅烧到发红,煅牡蛎能治盗汗,特别是更年期大姐们总爱抓几包备用,不过生牡蛎壳可别直接用,得炮制过才行。

珍珠母你们肯定见过,就是淡水珍珠蚌的外壳,这玩意儿剥下来时还带着珍珠层的光泽,在阳光下闪七彩光,我们老家管它叫"珍珠船",熬汤喝能明目安神,有次邻居家小孩惊厥,老中医就开了珍珠母磨粉冲服,说是比西药副作用小。

石决明听起来像石头,其实是鲍鱼的外壳,这玩意特别沉,表面像长满青苔的礁石,新鲜的鲍鱼壳带着海洋的咸腥味,晒干后倒是有股海盐焦香,老辈人说高血压头晕时,拿石决明煮水泡脚特别管用,不过我试了有点扎脚...

植物类的大壳也不少,核桃壳别看不起眼,晒干后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妙药,记得小时候长口疮,奶奶就把核桃壳煮水给我漱口,那股涩味现在还记得,不过要挑当年新收的核桃壳,陈年的会发霉。

槟榔壳就有意思了,南方朋友应该熟悉,这玩意切开像朵木莲花,晒干后能驱虫,以前乡下孩子肚子有蛔虫,老人就会拿槟榔壳煮水,喝起来苦得直皱眉,现在想想,那深棕色的煮液还真像中药版的咖啡。

要说最威风的植物外壳,当属椰子壳,中药房里用的都是陈年老椰壳,表面黑得发亮,劈开后的椰壳炭能止血,粉末还能美白牙齿,去年去海南收药材,看见整墙的椰壳晾晒,场面壮观得像黑色砖墙。

动物类的还有蝉蜕,这应该算"壳"吧?金蝉脱壳后的空壳轻飘飘的,但治小儿夜啼是一把好手,有次表姐家娃半夜哭闹,老太太塞了点蝉蜕在枕头下,说来也怪,孩子真就不哭了,不过这玩意太轻,风大点能吹跑。

鳖甲算是水陆两栖代表,活鳖现剥的甲壳最好,老中医教我看真假:真鳖甲断面像胶质,假的则是塑料质感,熬鳖甲汤要文火炖两小时,汤浓得像果冻,听说这汤能软坚散结,适合甲状腺结节患者。

矿物类的大壳代表是龙骨,不过此龙骨非彼龙骨头,其实是古代哺乳动物的化石,药房里切成块状,表面星星点点像夜空,熬龙骨汤要加生姜,不然土腥味太重,老中医说这汤治失眠,我喝了感觉像喝了杯"史前版"钙片。

讲完这些常见款,再唠点冷门货,瓦楞子听过没?就是蚶子的壳,长得像迷你瓦片,这玩意专克胃酸,胃溃疡患者必备,有次吃饭忘带胃药,嚼了点瓦楞子粉顶了半天。

蚕茧也是药哦!完整蚕茧煮水能润肤,丝胶溶解后滑溜溜的,江南养蚕区的老姐姐们都懂这个,比护手霜还天然,不过新茧要蒸煮消毒,不然有股蚕宝宝的味道。

最震撼的当属海螵蛸,就是乌贼骨,这玩意白花花的像陶瓷,表面光滑得能当镜子,治胃出血是把好手,碾碎冲服就行,有次渔船归来,船员们直接拿海螵蛸片刮鱼鳞,比金属刀还顺手。

整理这些药材图片时发现,每种大壳都有独特脾气,蛤壳见水变黏,牡蛎壳遇醋起泡,珍珠母刮粉会闪光,老师傅说这叫"药材性格",得顺着它们的性子才能发挥药效。

现在市面上假药不少,教大家几个鉴别窍门:真贝壳类药材敲着清脆,假的发闷;植物外壳应该有自然纹理,染色的太均匀反而可疑;矿物类大壳掂着沉手,轻飘飘的肯定是掺假,记住这些,买药时不容易踩坑。

最后提醒一句,这些带壳药材大多质地坚硬,煎药前最好打碎或先煎,像牡蛎壳这种顽固分子,不泡半小时根本煮不软,不过也别担心,正因它们"硬气",药效才持久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