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头,您家囤的三七现在还压着仓呢?"2018年开春,我在亳州药材市场听到这句寒暄时,才真切感受到2017年中药材市场的寒意,那年不少药商手里攥着低价收来的药材,硬是不敢轻易出手,生怕砸在手里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年集体"跳水"的中药材,看看背后藏着哪些门道。
三七跌成"地三鲜",天量库存压垮药商 要说2017年最惨的中药材,非三七莫属,记得当年去云南文山考察,满山的七叶果看着喜人,药农却直叹气:"去年鲜三七收购价跌到每斤8块,还不够请人工的钱。"市场上60头的春三七跌破200元/公斤,直接打回2010年水平,究其原因,2013-2015年三七价格暴涨时,药农疯狂扩种,加上企业囤积居奇,到2017年库存足够全国吃三年。
人参从"贵族"变"平民",林下参也救不了场 长白山的老把头们怎么也没想到,2017年的园参价格能跌破40元/公斤,往年中秋节前后正是人参交易旺季,可那年市场里冷冷清清,其实早在2016年,韩国高丽参解禁进口就给了致命一击,再加上吉林、辽宁大面积扩种,原本稀缺的野山参概念被林下参冲击得七零八落,现在去药店买支五年林下参,价格还不到2017年的一半。
枸杞变"大众情人",宁夏红也救市难 "老板,这枸杞咋卖?""自己喝25一斤,送礼装45。"2017年在银川批发市场,这种对话天天上演,当年宁夏枸杞产量突破8万吨,加上青海、新疆产区崛起,市场价格直接腰斩,更扎心的是,某知名品牌推出"枸杞原浆"饮品,本想拉动需求,结果消费者发现冲泡后颜色不对,反而引发信任危机。
党参上演"过山车",药商集体踩雷 山西潞州的王老板至今提起2017年还拍大腿:"早知道赔钱卖也得清仓啊!"那年党参价格从高峰时的120元/公斤暴跌至35元,创十年新低,罪魁祸首是甘肃陇西突然冒出的万亩种植基地,加上河北、内蒙古跟风种植,全国产量比前年翻两倍,更绝的是,当年雨季来得晚,旱地党参个头虽大,药效成分却不足,直接砸了招牌。
幕后推手大起底:资本游戏玩崩了 表面看是天灾人祸,实则暗藏资本博弈,2017年中药材期货化交易初现端倪,某些游资盯上三七、人参搞波段操作,他们大量囤货拉升价格后,又利用电子盘做空现货,最狠的是某资本联合药企搞"战略储备",结果遇上国家严查垄断,不得不抛售保命,这种玩法直接导致中小药商血本无归,河北安国的李老板就是被逼债跳楼的典型。
抄底机会还是坑?这些门道要看清 如今回头看,2017年的低价潮反倒催生了商机,比如云南三七花茶现在成了网红产品,当年积压的边角料被开发成足浴包,但行家提醒:投资中药材得像炒股看基本面,2019年当归暴涨就是前车之鉴,现在想入手,得盯着三个指标:库存周期、种植面积、政策风向,就拿黄连来说,2023年价格刚抬头,重庆石柱就传出要建万吨冷库的消息。
站在2024年回望,那些年药商们的血泪史恰似行业进化的催化剂,如今中药材溯源系统普及,"互联网+药材"模式让信息透明化,再难出现2017年那种全行业踩雷的乱象,只是不知道下次周期轮回时,又有谁会成为新的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