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家亲戚念叨"过肠风",说这草药治风湿关节痛特别灵,我琢磨着这名字挺有意思,肠道里的风?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原来他们说的正是中药店里常见的防风,这味被老中医称为"风药之润剂"的药材,可藏着不少门道呢!
从"过肠风"到防风的千年演变 在云贵川的深山里,老一辈采药人管防风叫"过肠风",据说是因为这植物根系发达,能顺着山风在岩石缝里扎根生长,就像武侠小说里说的"任你东西南北风,我自岿然不动",这倔强的生长特性倒跟它祛风解表的药性暗合,古代医书《本草经集注》里记载:"防风生沙苑,三月三日采根曝干,色黄味甘者佳",可见这味药早在魏晋时期就是治病良方。
防风到底"防"的是什么风? 前年我陪奶奶看中医,老先生开的方子里总见到防风,细问才知道,中医说的"风"可不是自然界的风那么简单,春天花粉过敏打喷嚏是"风邪犯肺",夏天吹空调肩膀疼是"寒风入骨",连皮肤莫名瘙痒都可能是"风毒作祟",防风就像个万能盾牌,既能驱散外邪入侵的"贼风",又能平息体内乱窜的"内风"。
厨房里的防风妙用 别以为防风只能煎药,我们老家就有用它炖鸡汤的传统,去年清明回老家,婶婶特意挖了野生防风回来,洗净切段和老母鸡同炖,那汤喝着有股淡淡的茴香气息,喝完浑身暖洋洋的,她说这汤专治月子里头风,比十全大补汤还管用,现在药店买的防风多是栽培品,其实野生防风药效更醇厚,只是产量低越来越少见了。
防风搭档记 老中医开方讲究配伍,防风最佳CP当属荆芥,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,中医院门口飘着浓浓的药香,十有八九的方子里都有这对黄金组合,防风负责把外邪赶出体表,荆芥就像先锋队打开出路,两者配合堪称"祛风双侠",不过体质偏燥的人要慎用,最好配上点麦冬、生地来调和。
现代研究里的防风密码 别看防风长得普通,现代研究发现它含的挥发油和多糖类物质可不简单,前年中科院的研究显示,防风提取物对过敏性鼻炎有奇效,特别是对付尘螨过敏效果显著,现在日本药妆店卖的抗敏面膜,很多都添加了防风成分,不过要提醒下,孕妇和阴虚火旺的朋友千万别瞎试,毕竟是药三分毒。
辨别防风的小窍门 药房买防风要注意三点:先看颜色,正宗防风应该是黄棕色带点浅灰;再闻气味,好的防风有股特殊的香气,像混合了茴香和薄荷的味道;最后摸质地,断面有明显菊花心纹理的才是上品,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会用羌活冒充,记住防风表面有纵皱纹,而羌活的根茎更粗壮。
那些年错过的防风美食 除了炖汤,防风还能做出花样美食,四川有道名菜叫"防风肉臊",把防风切成细丝炒腊肉,既能去腥增香,还能暖胃驱寒,北方朋友可以试试防风小米粥,煮粥时放几片防风,特别适合三伏天解暑湿,不过要控制量,每次5-10克就够了,过量反而伤阴。
储存防风有讲究 家里存防风要放在阴凉干燥处,最好用牛皮纸包着,旁边放包花椒防虫,去年囤的防风忘记密封,结果受潮发霉,只能心疼地扔掉,老药师教我个土方法:晒干的防风拌点陈皮碎,装进咸菜罐子里,能保存好几年不坏。
防风的现代新用途 现在年轻人流行自制防风泡脚包,配上艾叶、生姜煮水,泡完脚整个人都松快了,我试过在办公室冲泡防风茶,用保温杯焖半小时,下午犯困时喝一口,提神醒脑的效果比咖啡还好,不过要注意,防风茶不适合长期饮用,建议每周喝2-3次就好。
走出用药误区 很多人把防风当保健品天天吃,其实大错特错,防风性微温,适合风寒体质的人,如果是手脚心发热、口干舌燥的阴虚体质,喝了反而会加重症状,前几年网上流传的"防风减肥法",说是能刮油减脂,实际上过度服用会导致腹泻脱水,千万要警惕这种伪养生偏方。
这味从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走出来的祛风良药,历经两千多年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,下次去中药铺抓药,不妨仔细看看那捆黄褐色的防风,想想它如何在风雨中修炼出治病救人的能量,具体怎么用还是得遵医嘱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风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