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东老家的中药铺子里转悠,总能看到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根树皮,这些年跟着老中医采药,发现咱们山东的地底下可藏着不少宝贝,今天就唠唠那些长在齐鲁大地上,既能入药又能煲汤的根茎类中药材。
丹参:血管里的清道夫 说起山东中药,第一个蹦出来的准是丹参,这玩意在泰山脚下、沂蒙山沟里长得泼辣,春天开紫花,根茎粗得像手指头,老辈人常说"一味丹参饮,功同四物汤",说的就是它活血调经的本事,前年跟王大夫去采药,他教我认丹参的窍门:断面发红带白点的才是好货,泡茶喝能化瘀血,炖鸡时放几片连汤都带药香。
黄芪:补气的"小金条" 蒙阴山区产的黄芪最是地道,挖出来晒干后金灿灿的像人参,这草药专治虚汗多、容易累的毛病,我们乡下管它叫"气罐头",去年收麦时节,隔壁张婶给下地的儿子煮黄芪粥,抓把黄芪加小米慢熬,那香气能飘半条街,不过王大夫总叮嘱,黄芪虽好也不能天天喝,得配着枸杞菊花才不上火。
防风:赶跑风寒的"山东大汉" 莱芜的防风根壮实得很,像晒干的萝卜条,这名字取得实在,专治受风着凉,记得小时候淋雨发烧,奶奶总从瓦罐里摸出段防风,剁碎了拌鸡蛋煎饼,那股子草药香混着油香,吃完发汗睡一觉准好,现在药店里卖的防风片,十有八九还是咱们山东产的。
地黄:黑土地里长出的"补血丸" 菏泽沙土地种地黄最合适,秋天挖出来的根块沾着泥,洗干净晾半天就变黑,这黑乎乎的东西可是妇科圣药,我们当地嫁姑娘都要备上两地黄,老中医教过个偏方:鲜地黄切块蘸蜂蜜,每天吃两三块,比阿胶糕还管用,不过地黄性寒,得搭着红枣桂圆才吃得消。
桔梗:嗓子疼的"天然消炎药" 威海荣成产的桔梗最有名,根皮雪白像人参须,这药材最懂山东人的苦——海边风硬,渔民常含桔梗片护嗓子,我家里常年备着腌桔梗,做法简单:新鲜桔梗切条焯水,加酱油辣椒蒜末拌匀,脆生生的比萝卜条还下饭,不过要入药还得用干的,泡茶喝能化痰止咳。
柴胡:疏肝解郁的"开心果" 泰山北麓的柴胡品质最好,春天采挖的根带着淡淡香气,现在人压力大,总爱买柴胡茶喝,我们村有个土方子:柴胡根磨粉掺在面里烙饼,专治闷气郁结,不过这草药性子烈,得配上甘草陈皮才不伤胃,去年城里亲戚带来的日本柴胡,还没咱家后山长的地道。
黄芩:清热泻火的"灭火器" 淄博山区的黄芩根黄得透亮,切片晒干能当染料使,夏天上火牙疼,老中医就开黄芩泡的水,苦是苦,但喝两次准见效,我们这儿还拿它煮鸡蛋:黄芩水煮沸敲碎蛋壳,染得蛋黄都带金边,据说小孩吃了不积食,不过孕妇可得忌口,这草药性寒利湿。
北沙参:养阴润肺的"海底人参" 虽然叫北沙参,其实是长在蓬莱滩涂边的宝贝,这药材得趁着退潮挖,根条细长像人参,炖肉汤最补肺,前些年海鲜贩子往汤里加沙参,说是去腥良方,不过真要入药还得用烘干的,我们当地产妇坐月子必喝沙参乌鸡汤,奶水足还不上火。
徐长卿:风湿骨痛的"止痛针" 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神药,其实是济南南山常见的野草,根茎晒干后搓成末,和着白酒敷关节,专治老寒腿,我爷爷膝盖疼就靠这个偏方撑着,他说这草药劲大,敷上十分钟就发热,不过现在年轻人用得少了,倒是中医院针灸科还开着这味药。
太子参:小孩专用的"成长伴侣" 烟台昆嵛山产的太子参最补气,根细小得像老鼠尾巴,这药材专为小孩子准备,体虚盗汗的娃子,夏天用它煮粥最合适,我们村有个习俗:孩子满月要埋株太子参在门前,说是借天地灵气助长,不过现在都是科学种植了,药效倒比野生的还稳当。
在山东转悠这些年,发现中草药早就融进老百姓的日子,春天挖蒲公英根做凉茶,夏天采葛根治头痛,秋天存地黄煨羊肉,冬天含人参片补元气,这些长在自家土地上的草根树皮,比什么进口保健品都实在,下次去中药铺子,不妨问问掌柜的:"这可是咱山东地道的根药?"保准能得到个骄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