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中药图片大全从古法炮制到现代工艺,带你看懂中药制作全过程!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总有人在后台留言说想看看中药是怎么制作的,正好前阵子跟着老师傅跑了趟药厂,手机里存了不少现场拍的图片,今天咱们就借着这些实拍图,带大家揭开中药制作的神秘面纱,别看现在药店里那些装在塑料袋里的中药饮片平平无奇,从原材到成品可是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工序呢!

藏在光阴里的中药炮制史 (配图:泛黄的《雷公炮炙论》古籍特写) 要说中药炮制的历史,那得从东汉说起,当时人们发现有些药材直接晒干效果不好,就开始尝试用蒸煮、烘烤的方法处理,到了唐朝,药王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里专门开了"炮炙"章节,连当归要怎么切斜片都有讲究,最有意思的是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里面记载的"九蒸九晒"地黄炮制法,现在好多老字号还在用。

老药工的工具箱里藏着大学问 (配图:斑驳的紫铜碾槽、竹制筛子、桦木药铲) 上次在同仁堂见到80岁的张师傅,他那个工具箱简直像百宝箱,那个带豁口的青石臼是捣三七用的,枣木槌敲起来咚咚响;边上那个竹匾可不是普通的晾晒工具,不同目数的筛网能筛出三六九等的药材,最绝的是那个铜秤砣,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,称药用的砝码比超市称黄金的还精准。

药材变身记:从鲜货到饮片的蜕变 (配图:刚采挖的鲜人参带着泥,旁边是晾晒中的西洋参) 拿人参举例,新鲜挖出来的叫"园参",看着水灵灵的其实不能直接吃,要先用榆树叶盖着阴干三天,这叫"摊晾",等表皮发皱了,再剪掉须根,用硫磺熏过防虫(现在多用低温烘干替代),最后切片时讲究"顶刀切",横截面要像铜钱般圆润,这样的参片泡水才能慢慢析出有效成分。

十八般炮制武艺各显神通 (配图:铁锅里翻炒的决明子冒热气,旁边陶罐在煨制阿胶)

  1. 炒制:比如炒酸枣仁,铁锅烧热后撒粗盐,倒进枣仁快速翻动,盐粒噼啪爆响时起锅,这样既能引药入肾经,又能防止焦糊
  2. 炙制:蜜炙黄芪最考验功夫,蜂蜜要炼到滴水成珠,黄芪片裹蜜后趁热反复揉搓,直到每片都挂上"琥珀衣"
  3. 蒸制:熟地黄要九蒸九晒,蒸笼里铺着砂仁叶,每次蒸到药材发黑才拿出来晒,反复九次后药性变得温和
  4. 煅制:牡蛎壳要放在瓦罐里高温煅烧,烧到通红再埋进醋缸里淬,这样处理过的牡蛎又叫"煅蚝豉"

那些失传的绝技和现代创新 (配图:老式碾槽vs现代化制药设备对比图) 以前听老师傅说过"修治虽繁必不敢省人工",像犀角要劈成鱼鳃纹的薄片,羚羊角得磨成透明的卷儿,现在虽然有了切片机、烘干机,但有些传统手艺还真替代不了,比如六芝堂的"九转膏方",还是得老师傅守着铜锅熬通宵,搅拌的力度和时机全靠经验。

家庭自制中药的小门道 (配图:阳台晾晒的陈皮、自己种的金银花) 其实在家也能玩转中药炮制,橘子皮阴干就是陈皮,但记得要翻面晒,不然容易发霉,山楂去核后蒸软再晒干,酸味就没那么刺激,最有意思的是自制菊花枕,霜降前后摘的小白菊,用纱布包着晒到半干,晚上枕着睡觉特别安神。

识破药材市场的"照妖镜" (配图:染色枸杞、硫磺熏过的百合对比图) 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,学会看"制中药图片"真能救命,天然牛黄应该是金黄透亮的,要是颜色暗红带白点,准是掺了人工牛黄,当归头要选断面棕黄有油圈的,发白的可能是用硫磺熏过,买三七记住"铜皮铁骨菊花心",外皮粗糙里面要有放射状纹理。

未来中药的新玩法 (配图:超临界萃取设备、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) 现在大药厂都用上了高科技,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能把人参皂苷提纯到99%,配方颗粒更是颠覆传统,喝中药再也不用煎煮,直接开水冲服,不过老派中医师还是守着砂锅,他们说机器再厉害也炖不出"文火慢熬"的药香。

后记: 整理这些图片时突然想起张师傅的话:"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",现在看着手机里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制药场景,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中药要讲究"修治",那些在铁锅里翻飞的药材,在竹匾上起舞的花瓣,何尝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活态文化遗产?下次去中药店抓药,可得多留个心眼看看柜台后的玻璃柜,那里藏着多少代人传承的智慧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