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买中药被坑过,明明花大价钱买的"长白山人参",回家泡水发现味道不对;网购的"杭白菊"打开全是劣质品,其实啊,中药材这行水很深,产地直接决定药效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练就"火眼金睛",三招看透中药材的出身!
看长相:道地药材都有"身份证" 老药工常说"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",这话放在中药材上再贴切不过,就拿人参来说,长白山野山参表皮有明显螺旋纹,须根细长如扫帚,而园参体型肥大但须根短粗,前年我带徒弟去安国药材市场,他抓起根"人参"就要切片,我赶紧拦住——那其实是山东的"西洋参",虽然长得像,但性凉更适合补阴。
更有意思的是金银花,河南封丘产的金银花呈棒状,表面绒毛细密,泡水后上下漂浮;而山银花多产自四川,花朵偏散开,颜色更深,去年帮邻居王婶鉴定她所谓的"杭白菊",结果发现花瓣短圆发黄,根本就是安徽亳州货,真正的杭州菊花瓣细长洁白,泡茶能立着绽放。
闻气味:天然香气藏不住秘密 上个月陪老妈去中药房抓酸枣仁,她习惯性搓热药材细闻。"这味不对!"果然,标着"太行山酸枣仁"的袋子里,混杂着股化学熏蒸的刺鼻味,地道的酸枣仁应该有股淡淡的果香,夹杂着草木清香,后来我们专门去了河北枣强,发现当地新鲜酸枣仁在阳光下会泛油光,揉碎后香气能萦绕整个屋子。
艾草更是典型例子,湖北蕲春的艾草揉碎后香气醇厚,点燃后烟往下沉;而普通艾草烟往上飘,味道带着青涩感,去年端午节我收到网购的"蕲艾条",烧了半截满屋都是呛鼻烟,拆开一看杆子空心,分明是陈年劣草。
摸手感:老天爷给的"指纹"擦不掉 前些天在药材市场见个大姐挑当归,只见她捏着根当归反复摩挲。"老板,你这'岷当归'头太圆了吧?"原来地道甘肃当归头呈马蹄形,断面有棕色油点,捏着柔软带弹性,而云南当归质地硬脆,断面发白,这就是海拔和昼夜温差造就的差异。
还有枸杞,宁夏中宁的枸杞晒干后捏起来有点粘手,因为含糖量高达50%;新疆枸杞看着鲜红,捏起来却发硬,去年我去青海收冬虫夏草,老采挖人教我用手掂分量——真虫草轻如蝉翼,假的灌了重金属粉沉甸甸的。
认准这些"地理标志" 现在聪明商家都会在包装上玩文字游戏,"长白山人参"可能是周边县产的,"四大怀药"未必来自焦作,记住这些地理标志:吉林抚松的人参、河南西峡的山茱萸、广东德庆的何首乌、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,特别是川贝母,松贝母底盘要像"观音坐莲",炉贝母则是棱角分明,别被打着"川贝"旗号的平贝母骗了。
终极秘籍:跟着老师傅学"望闻问切" 真正行家鉴别药材,就像中医把脉一样讲究,去年拜访云南三七种植大户,老师傅教我"敲三下":生三七敲起来清脆如瓷,熟三七声音闷响;好的三七粉入口先苦后回甘,劣质品会辣嗓子,更绝的是看虫蛀眼,野生药材多少带点自然孔洞,人工种植的往往完美无瑕。
最后提醒各位,买中药别贪便宜,去年记者调查发现,某宝上八成所谓"道地药材"都是外地货,记住口诀:"观其形、嗅其气、触其质、问其源",遇到特别便宜的要多个心眼,下次去药店,不妨当一回"鉴药师",你会发现中药柜里藏着整部《本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