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被中药防风的收购价刷了屏,不少种植户直呼"种了十几年地,头一次见这行情",作为药市"晴雨表"的防风,今年价格一路狂飙,从每公斤20元涨到80元,连带着相关话题冲上热搜,这波涨价到底是天灾作祟,还是人为炒作?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聊。
防风是个什么"风"?
要说防风,可不是刮风的"风",这种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入药能祛风解表、胜湿止痛,算是中药界的"万金油",北方人拿它炖肉去腥,南方人用它泡酒驱寒,新冠时期更是被炒成"预防神药",主产区集中在河北、内蒙古、陕西等地,其中河北"四大怀药"之一的防风最是出名。
收购价坐火箭,谁在疯狂买单?
往年这时候,药贩子们早该挨家挨户收防风了,但今年奇怪,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这些药市突然涌现大批神秘买家,开着卡车直接蹲守种植基地,老张在内蒙古固阳种了30亩防风,前些年均价不过15块/公斤,今年刚刨出来的鲜货就被药商以60块/公斤打包带走。"都说蒜你狠、姜你军,现在轮到防风当网红了。"老张边算账边嘀咕,按现在行情,一亩地净赚两万不成问题。
三大推手掀起"抢风大战"
天公不作美,减产成定局
去年华北暴雨冲垮了不少种植区,今年春天又碰上倒春寒,幼苗冻死三分之一,老种植户王大哥指着地里稀稀拉拉的防风苗叹气:"正常年景亩产400公斤,今年能收200公斤算烧高香。"安徽亳州药市数据显示,2023年防风总产量较往年骤降40%,供需失衡直接点燃价格引信。
资本游戏进场,囤货炒概念
"现在药商见面不问行情,先打听谁家冷库还有货。"河北安国药商李老板透露,有些游资盯上中药材市场,专门盯着防风、黄芪这些大宗品种低吸高抛,今年3月某资本一次性吃进500吨防风,囤了两个月转手就赚千万,更离谱的是,居然有微商编造"防风预防流感"的伪科普,把药材包装成保健品高价售卖。
政策东风助力,药企疯狂备货
随着国家中医药振兴政策落地,修正药业、同仁堂这些药企开始大规模囤积原料,某上市药企采购单显示,2023年防风采购量同比激增150%,连带着海外华人圈也跟风抢购,东南亚华人药店的防风订单量比去年同期翻三倍。
种植户与药商的生死时速
在内蒙古达拉特旗,60岁的赵婶正组织亲戚连夜挖防风。"现在每天天亮前必须装车,不然药贩子又要抬价。"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去年种子钱每亩800元,化肥农药1200元,人工费每天200元,按现在65元/公斤的收购价,总算能把前年亏的窟窿补上,但药商们也有苦说不出,某中药厂采购总监私下抱怨:"现在的价格已经透支未来两年的行情,但不争抢就意味着断货。"
疯狂背后的隐忧:泡沫何时破?
业内人士透露,当前防风市场存在巨大风险,河北某中药材交易市场负责人指出:"现在市场上至少有30%的货源是陈货翻新,有些不良商家用硫磺熏蒸旧货冒充新货。"更让人担心的是,疯狂扩种已经显现,甘肃、新疆等新产区今年种植面积暴增200%,明年或将迎来供过于求的暴跌。
普通人该如何应对?
对于普通消费者,建议别盲目跟风囤药,防风虽好,但并非人人适宜,阴虚火旺者服用反而伤身,种植户老张给出实在建议:"跟风扩种不如种特色品种,我们乡试种的黄芩、知母价格一直很稳。"药商们则要擦亮眼睛,某资深药商分享经验:"现在进货先看产地检测报告,染过色的防风断面发白,自然晾晒的应该呈棕黄色。"
这场"防风风暴"折射出中药材市场的深层症结,当资本狂欢遇上传统农业,当游资炒作碰撞政策红利,最终买单的恐怕还是链条末端的普通百姓,正如老中医常说的"用药如用兵",这波行情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,或许明年开春就能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