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铁甲将军穿山甲,这些别名你都知道吗?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医生,这药方上的'鲮鲤甲'是啥?"老中医扶了扶眼镜,笑着解释:"这是穿山甲的鳞片,古时候叫法多着呢!"这段发生在中药房的对话,揭开了中药穿山甲神秘别名的面纱,这个带着铠甲的小家伙,在中医药典籍里藏着好几个趣味十足的代称,每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文化密码。

从"龙鲤"到"麒麟片"的千年称谓演变 在浙江山区的老药农口中,穿山甲还被叫做"龙鲤",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称呼,源于古人对其生活习性的浪漫想象,传说这种能打洞如飞的动物,既能像鲤鱼般穿梭水域,又似蛟龙般遁地而行,故得此美名,宋代《本草衍义》中记载的"鲮鲤",则是因其全身覆瓦状鳞片如同鲤鱼而得名,这个学名沿用至今,成为穿山甲最诗意的古称。

在岭南地区的中药材市场,老行家们更习惯称其为"麒麟片",这个威风凛凛的称号,既取自穿山甲鳞片层层叠叠如麒麟鳞甲的形态,也暗含古人对其"遇险则卷缩如球"防御姿态的敬畏,有趣的是,在东南亚华人圈,还流传着"金钱吊葫芦"的别称,形容其蜷缩时背部隆起、鳞片张开的模样,活脱脱像个挂着铜钱的药葫芦。

典籍里的趣味代称与入药智慧 翻开泛黄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"鼍鲤甲"的记载让人眼前一亮,这个结合鳄鱼(鼍)与鲤鱼的称谓,生动描绘了穿山甲介于两栖与鱼类的独特生态位,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将其归为"鳞部",特别注明"其形肖鲤,而短尾无鳞",这种细致观察造就了"无鳞鲤"的别称。

在民间偏方中,穿山甲常以"甲珠""申片"等昵称出现。"甲珠"指其鳞片如珍珠般晶莹,"申片"则源自十二地支中"申"对应猴属相,暗喻其攀爬灵活如猿猴,老药师透露,过去还有"佛手甲"的雅称,特指经过特殊炮制后呈现佛手柑般弯曲纹路的优质甲片。

现代语境下的称谓变迁与保护启示 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,"土鳖壳""山甲片"等俗称逐渐淡出人们视野,但在港澳台地区,仍保留着"川山甲""山甲太郎"等亲切叫法,年轻中医师更爱用"哺乳纲鳞甲目"这类科学名称,折射出传统医药与现代生态学的碰撞融合。

如今走进中医院,处方单上规范写着"烫穿山甲",这个法定名称既保留了传统用药智慧,又避免了动物名引发的争议,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已将穿山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现存的库存药材多来自上世纪留存,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水蛭素等替代品,延续着"以形补形"的治疗理念。

文化符号背后的生态警示 从"地龙"(蚯蚓)到"石决明"(鲍鱼壳),中药别名往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,穿山甲的诸多别称,既是先人对其生物特性的精准把握,也暗藏过度采猎的危机,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清代药铺的"鲮鲤甲"标本时,更应思考如何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。

如今在云南边境,仍有老人记得"白鳞""乌金甲"等细分称谓,这些即将消失的方言词汇,恰似穿山甲种群的命运缩影,值得欣慰的是,人工养殖技术取得突破,2023年成功繁育的穿山甲幼崽,或许能让"铁甲将军"的传奇以新方式延续。

这场跨越千年的命名之旅,不仅解开了中药穿山甲的别名密码,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深刻认知,当我们在博物馆触摸那些泛黄的药典,在药房闻到淡淡的炮制香气时,记住的不仅是几个趣味别称,更是人与自然和解共生的生存智慧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