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砂根中药图片高清图鉴|这种野草竟是消肿止痛的万能药?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7 0
A⁺AA⁻

"山里这种红果子能治病?"去年回老家,我在山路边看到几株挂着血红果实的矮灌木,随手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,没想到当了十几年中医的舅舅立马留言:"这是朱砂根!你挖到宝了!"从那天起,我才真正认识这棵藏在深山里的"药界宝藏"。

山间小红果的千年身世

朱砂根的名字听着像化学染料,其实是古人发现它的根茎切开后会渗出橙红色汁液,酷似朱砂而得名,在南方山区,这种常绿小灌木常成片生长在阴湿溪边,倒是应了它"凉药"的本性,我特意翻过医书,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它"治咽喉肿痛、跌打损伤",李时珍还特意画了幅插图——根须虬结的植株上缀着红果,和我在山里拍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。

前阵子去药材市场调研,发现真正的野生朱砂根已经很难见到,药商老陈指着柜台里炮制过的棕褐色根条说:"现在多数是种植的,不过你看这些须根上的丹红斑点,老行家还是能认出野生的特征。"他随手拿起两粒红透的果实,掰开露出紫红色的芯:"这种熟透的果子药效最猛,但要去掉表皮绒毛才能入药。"

镜头下的中药百态

为了拍出合格的朱砂根中药图片,我专门带了单反钻进云雾山,清晨露水未干时,叶片上的绒毛闪着细碎的光,根茎旁还沾着带泥的苔藓,药农老黄教我辨认:"叶脉清晰的是三年生壮株,摘果要选霜降后的饱满果实。"他随手折段根茎,断面顿时渗出琥珀色黏液,在阳光下像封存的树脂。

在中药材基地采访时,技术员小林正给植株修剪侧枝:"我们控制亩产不超过200公斤,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成分含量。"她指着温室里的组培苗:"这些无菌苗根系发达,但传统硫熏工艺会让根色发白,现在都改用低温烘干了。"说着递来一片晒干的根片,果然比野生品多了几分温润的枣香。

厨房里的急救百宝箱

别看朱砂根长得野性,却是岭南人家的看家药,邻居阿婆教了我个土方:鲜根捣碎调蜂蜜,敷在崴脚处一夜就能消肿,上次儿子磕破膝盖,我用晾干的果实煮水洗伤口,果然没留疤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味药性寒得很,脾胃虚寒的人喝汤时一定要加几片生姜中和。

最近迷上用朱砂根泡养生茶,抓一把晒干的细根,配上石斛和枸杞,煮出的茶汤带着淡淡的薄荷凉意,有次摄影采风遇上暴雨,同行的小王淋雨发烧,当地村民就是用这种红果煮水给他退热,不过老中医叮嘱:孕妇和经期女性千万别碰,这药活血通经的本事堪比藏红花。

镜头外的生存智慧

拍摄朱砂根的三年里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片山坡的南坡植株矮壮结实,北坡的却枝叶稀疏,老药农说这叫"阴阳调和",向阳面吸收阳气足,根茎药效更烈,每年冬至采挖时,有经验的药农会留些根须就地掩埋,说是"还给山神的买路钱"。

最震撼的是亲眼见到古法炮制过程,八十岁的刘师傅仍坚持手工削皮,厚胶手套都被染成淡红色。"机器去皮损药性,手工刮掉三层皮,剩下白色木心才是入药的精华。"他掌心的老茧摩挲着根条,动作像在抚摸婴儿肌肤,晾晒时要用纱布罩住,防蚊虫却不失通风,这份讲究让人想起故宫修复文物的匠人。

药房之外的生死故事

在肿瘤科病房做志愿者时,见过位化疗患者常年用朱砂根煮水漱口,护士长说这不算偏方,现代研究确实证实它含有抗肿瘤成分,但更触动我的是家属的眼神——当所有进口靶向药都失效时,那锅冒着苦香的药汤成了最后的希望。

去年台风过后去灾区采访,医疗队背包里总揣着朱砂根粉末,洪水浸泡的伤口容易溃烂,这种天然抗生素救了不少截肢风险的患者,看着医生用红药粉撒在溃烂创面,突然明白古人为何称其为"疮家圣药"。

寻找消失的本草记忆

最近整理药市资料发现,朱砂根出口日本量激增,京都汉方店把它和人参配伍,做成高端养生丸,但让我担忧的是,有些网红直播卖"野生朱砂根",实则是药厂淘汰的残次品,真正懂行的还是会去老字号,认准带国家地理标志的仿野生栽培品。

上周参加中医药文化节,看见小学生用朱砂根汁液画画,老师讲解色素来自鞣花酸,既能染色又能消炎,突然想起《诗经》里"终朝采蓝"的诗句,千百年前的人们也是这般在山野间寻找草木馈赠吧?只是不知道当我们用显微镜分析化学成分时,还能不能听见风掠过药田时的低语。

后记:写完这篇时正值深秋,我又收到舅舅寄来的包裹,粗布包着的新鲜朱砂根还带着泥土,红果藏在绿叶间像玛瑙坠子,蒸煮时满屋药香,恍惚看见李时珍蹲在山崖采药的身影,或许这就是中药的魅力——每张图片背后,都是五千年的生命实验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