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这50斤连翘我全收了!"收购员小王蹲在地头,麻利地往筐里装药材,老张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,看着手机里的到账短信乐呵:"往年贩子压价最多给4块,这回直接6块5收走,早知道多种两亩!"
这一幕在洛宁县各个山沟沟里轮番上演,自打今年县里搞起中药统一收购,药农们腰包鼓了,山里的宝贝疙瘩也成了抢手货,要说这变化,还得从上个月县政府搭台的"中药材直供平台"说起。
【山里宝成烫手货】 往年这时候,药农最头疼的就是卖药难,背几十里山路到镇上药铺,不是被压价就是挑三拣四,去年老李家200斤柴胡烂在地里,最后只能当柴烧,气得直跺脚:"种啥不好非种这赔钱货!"
现在可不一样了,收购点直接设在村口,白术、苍术、连翘、黄芩这些道地药材,只要品相过关,现款现结,最让人眼红的是价格公示栏——丹参每公斤28元,猪苓45元,比去年市场价高出一大截。
"咱这深山老林长出来的药材,药效足得很!"收购组长王大姐边验货边科普,"你看这连翘,果实饱满泛金黄,挥发油含量肯定达标。"她随手撕开颗果实,浓郁药香扑鼻而来,惹得围观村民直咽口水。
【三步搞定卖药经】 怕麻烦的药农现在有了新招数,老赵前天试着在"洛宁中药通"小程序预约,没想到收购车直接开到家门口,他掏出手机演示:"拍照上传→选择品类→预约时间,就跟叫外卖似的!"
现场交易也有讲究,验货员先看外观,叶片完整没霉斑;测水分,捏着茎秆能脆生生折断;最关键的是农药残留检测,试纸一擦立马出结果,全套流程走完,电子秤"滴"的一声,钱就到账上了。
"以前怕卖不上价,现在愁不够卖!"种植大户刘大哥摸着后脑勺算账,"我家10亩柴胡,按现在行情能挣8万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"他正琢磨着把荒坡再开垦几亩。
【藏在深山的聚宝盆】 其实洛宁的中药资源早就名声在外,全县38万亩林地,200多种野生药材星罗棋布,老辈人常说"洛水滋养百草灵",可不是瞎话,县志记载,清朝时期这里的"九蒸九晒"地黄就专供宫廷。
现在政策更是给力,县里联合药企搞订单种植,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马店镇王村的试验田里,新引进的黄精套种模式让产量翻番,技术员小陈掰着手指头算账:"每亩黄精年收益超2万,比种玉米强十倍!"
更绝的是产业链延伸,东宋镇刚建成的中药饮片厂,把鲜药材直接加工成成品,村民不仅能卖原料,还能来厂里打工,56岁的周婶现在每天分拣药材能挣80块,逢人就夸:"在家门口上班,照顾孙子挣钱两不误!"
【未来可期的新蓝图】 眼下收购季才过半,各站点已经收上来200多吨药材,最热闹的是每周三的"大集日",周边县市的药商都开着卡车来抢货,有次两拨人因为争购野生灵芝,差点把收购站门槛踩塌。
县农业局老李站长透露,明年要建中药材追溯系统。"从种子到成品,扫码就能查全流程。"他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冷库说,"新鲜药材当天进库,品质有保障,价格自然杠杠的!"
夜幕降临,收购点的灯还亮着,装车工小刘哼着小曲往车上码货箱,车尾"洛宁中药直供"的字样在月光下格外醒目,山风掠过山坡,漫山遍野的药材轻轻摇曳,像极了摇钱树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