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抓了调理脾胃的中药,喝完反而整天肚子胀得像皮球,其实这种情况在门诊挺常见,很多患者反映喝中药后出现腹胀、打嗝、放屁增多的现象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容易引发腹胀的中药,搞清楚到底是药材问题还是用法不当。
补气过猛可能适得其反 人参、黄芪、党参这些补气明星,用对了是宝贝,用错了就是"气泵",去年邻居王阿姨体虚乏力,自行买了红参泡水喝,结果三天下来胀到睡不着觉,这类补气药就像给轮胎打气,适量能鼓足动力,过量就会把"气囊"撑破,特别是舌苔厚腻、消化差的人,单独使用这类峻补药物特别容易滞气。
滋腻药材需要特别注意 熟地、阿胶、龟板胶这些"滋补大户",对阴虚火旺的人是甘霖,但对脾虚湿重的就是负担,就像干海绵吸水,本身消化功能弱的人根本运化不了这些黏腻的药材,有位长期便秘的患者,听说阿胶补血就每天吃两勺,结果腹胀如鼓还住进了医院,这类药材使用时最好搭配陈皮、砂仁等行气药。
寒凉药物损伤脾胃阳气 大黄、黄连、栀子这些苦寒药,就像冰镇饮料,肠胃不好的人多喝两口就"拔凉",有次药店遇到个小伙子,满脸痤疮自己开方用了大量黄连,结果痘痘没消,倒是喝出了慢性胃炎,这类药物特别伤脾阳,本身就胃寒腹泻的人更要慎用。
含挥发油多的药材需警惕 枳实、木香、苍术这些理气药,按说应该帮助消化,但新鲜煎煮时挥发油刺激胃肠道,空腹服用就像往空油箱里猛灌汽油,记得有位老师长期用生苍术泡水喝,结果查出胃黏膜损伤,这类药材最好按照药师指导,用纱布包煎减少刺激。
特殊体质要特别注意 同样是四物汤,有人喝了活血调经,有人却胀气难受,这就跟个人体质有关,痰湿体质的人吃当归就像给沼泽地浇水,湿热体质的人服枸杞好比火上浇油,有对新婚夫妻备孕喝补肾中药,结果两人都喝出腹胀,后来发现男方本身舌苔白腻不适合滋肾阴。
煎煮方法影响很大 现在很多人图方便用养生壶煮药,但有些药材确实需要讲究火候,比如含淀粉多的山药、芡实,久煮会变成糊精加重腹胀;而旋覆花这类带绒毛的药材,煎煮时没包纱布就容易刺激咽喉引发恶心,有次看到大爷直接把生首乌打粉吞服,这不胀气才怪。
配伍不当最要命 单味药有问题还能调整,最怕的是错误搭配,比如补气血时人参配熟地,如果没有陈皮、砂仁调和,那就是给消化道上双重保险锁,有位大姐听偏方用灵芝孢子粉配蜂蜜治失眠,结果每晚胀醒,其实就是忽略了灵芝的滞气特性。
服用时间有讲究 很多人都是早饭前晚饭后喝药,但这对胃病患者可能是灾难,有个出租车师傅空腹喝治疗腰疼的杜仲汤,结果胀气影响到开车,现在建议一般饭后半小时温服,特别是含有大黄、芒硝这类泻下药的,更要注意服用时间。
剂量把控很重要 中药讲究"中病即止",有些人学电视剧里"喝光十碗药汤",这不是养生是伤身,像决明子茶每天超过15克,肠道敏感的人就会开始腹胀,有位办公室白领把菊花枸杞当水喝,半个月后来看诊时肚子胀得连皮带扣都系不上。
特殊人群要谨慎 孕妇、术后病人、儿童这些特殊群体用药更要慎重,有位哺乳期妈妈喝通乳汤时加了过量路路通,结果宝宝出现肠胀气哭闹不止,儿童用太子参调理时,剂量稍大就可能影响食欲。
如果出现服药后腹胀,可以试试这几个办法: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,用山楂麦芽水帮助消食,严重时可以吃点保和丸,最关键的是要遵医嘱,不要看网上偏方就自己配药,毕竟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的病症在不同人身上用药可能完全不同,下次抓药时,记得把自己的排便情况、舌苔照片都给医生看看,这样才能避开那些让你胀气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