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铁性贫血别慌!老中医推荐的补血古方,气血双补不伤身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总有人问我:“脸色发黄、头晕乏力,医院说是缺铁性贫血,除了吃铁片还有别的办法吗?”说实话,这类问题我听得太多了!西医补钙补铁见效快,但总有人吃完胃不舒服、便秘,甚至抱怨“补完容易上火”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补血智慧,真值得好好挖一挖,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中医是怎么对付“血虚”的,顺道分享几个经得起验证的古方。

西医眼里的“缺铁”和中医说的“血虚”是一回事儿吗?

先搞清楚一件事:西医的“缺铁性贫血”和中医的“血虚”不能完全划等号,西医说的是血红蛋白低、红细胞少,化验单上明明白白;而中医的血虚范围更广,除了贫血症状,还可能伴随失眠多梦、手脚冰凉、月经量少等问题,缺铁性贫血属于血虚的一种,但血虚未必都是缺铁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中医调理血虚的思路确实能帮上忙,比如很多补气血的方子会用到含铁量高的药材(比如红枣、黑木耳),再加上促进吸收的药材(比如山楂、陈皮),相当于一边补一边调肠胃,这可比单纯吃铁片聪明多了。

老中医最爱开的补血方子长啥样?

我翻过不少医书,发现针对血虚的方子大多围绕“补气生血”展开,中医讲究“气为血之帅”,气足了才能推动血液运行,这里说三个经典组合,大家可以参考:

  1. 基础版:四物汤加减

    • 药材:当归9克、川芎6克、白芍9克、熟地12克(经典比例可调整)
    • 作用:当归活血、川芎调气、白芍柔肝、熟地填精,四味药专门对付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、月经量少。
    • 注意:熟地比较滋腻,舌苔厚腻的人可以加砂仁6克化解。
  2. 进阶版:八珍汤(气血双补)

    • 药材:四物汤+四君子汤(党参9克、白术9克、茯苓9克、甘草6克)
    • 作用:血虚的人往往气也虚(容易累、说话没劲儿),八珍汤一边补血一边补气,适合长期熬夜、压力大的人。
    • 喝法:一周喝3次,连续喝2个月,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(比如橙子)促进铁吸收。
  3. 食疗方:三红汤(懒人必备)

    • 食材:红枣10颗、赤小豆30克、红皮花生30克(注意是红皮!)
    • 做法:所有材料煮烂,当水喝,红枣补维C促吸收,赤小豆含铁高,花生衣止血虚,关键不用吃药,味道还甜。
    • 适用:轻度贫血、产后血虚,但舌苔黄的人少喝(可能会上火)。

中药补血的“小心机”——搭配决定效果

光知道方子还不够,老中医开药时的小窍门才是精髓。

  • 加黄芪:补气一把手,特别适合爬楼梯都喘的人,但高血压患者少用。
  • 加鸡内金:很多人喝补血药拉肚子,加点鸡内金护胃还能助吸收。
  • 加阿胶:如果贫血伴随心慌、失眠,阿胶烊化冲服比单吃驴胶补血颗粒管用。
  • 避开寒凉:补血期间少吃苦瓜、梨子,否则就像一边烧火一边泼冷水。

真实案例:中药补血到底多久见效?

我邻居王姐就是典型例子,去年体检血红蛋白只有90g/L(正常女性110-150),医生让吃铁剂,她吃了半个月就开始便秘,胃胀到睡不着,后来找我开了八珍汤加减方,每周喝5天,配合每天吃5颗枣、一把葡萄干,三个月后复查,血红蛋白涨到125,关键是以前常年手脚冰凉的毛病也改善了,她跟我说:“西药像快充,中药像慢充,但充完了续航久。”

中药也不是万能的,如果她当时贫血特别严重(比如低于70g/L),医生肯定要求输血而不是喝中药,所以重度贫血一定要听西医的,先把急症处理了,再慢慢调。

这些人喝中药补血要注意!

  1. 脾胃差的人:很多补血药都滋腻,建议饭后喝,或者加陈皮、神曲。
  2. 月经量超大的女性:别傻乎乎猛补,先止住血(比如加艾叶炭),否则越补越亏。
  3. 小孩和老人:剂量减半,小孩可以做成膏方(比如玉灵膏),老人多喝山药枸杞粥。
  4. 正在吃西药的人:比如吃抗凝血药(华法林)就别瞎掺和中药,容易出事。

中西医结合才是王道

说到底,中医补血和西医补铁不矛盾,急性期老老实实吃铁片,缓过来后用中药调体质;平时多吃猪肝、菠菜(高铁),搭配维C水果,别信什么“喝红糖水治贫血”,那糖分高、铁含量低,还不如两块牛肉实在。

最后唠叨一句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