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人揪心,隔壁工位的小王天天捧着保温杯喝胖大海,却还是咳得满脸通红,我看着他被中药方子折磨的样子,突然想起老中医爷爷常说的"白芥子"——这个藏在药房角落里的黄色小颗粒,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化痰止咳宝贝。
说起白芥子,很多年轻人可能觉得陌生,它其实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,晒干后就像缩小版的开心果,表面泛着油亮的光泽,别看它个头小,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是正儿八经的"肺经专药",李时珍老爷子记载它能"利气豁痰,温中散寒,通络止痛",简直就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健康卫士。
前阵子我陪老妈去中医院调理慢性支气管炎,老大夫开的方子里就有白芥子,当时我还纳闷,这黄澄澄的小东西真有这么大本事?结果才喝了三天,老妈早上起床时的"清嗓子拉锯战"明显短了,现在家里药罐里总备着这个,就像厨房离不开花椒一样成了必需品。
要说白芥子最拿手的本领,那必须是它的化痰功力,现在人整天吹空调吃冷饮,湿气重得像泡发的木耳,白芥子就像个勤劳的清洁工,能把黏在气管壁上的老痰旧痰一扫而光,去年我闺蜜家宝宝反复咳嗽,儿童医院开的各种糖浆都不见效,后来她奶奶翻出祖传的白芥子敷背偏方,把炒热的药末包在纱布里给孩子热敷,没想到两天就止住了夜咳。
除了化痰,这味药材还是关节疼痛的克星,我们小区广场舞群里的王阿姨,每到刮风下雨就膝盖疼得直皱眉,后来她听老中医建议,每天用白芥子粉调姜汁敷关节,坚持一个月居然能穿着裙子跳完整曲《最炫民族风》,中医说它"能搜剔经络痰湿",就像给生锈的关节上润滑油,特别适合现代久坐族的肩颈腰腿痛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这个不起眼的小种子还是美容界的隐藏高手,我表姐有段时间脸色发青,美容院办卡都解决不了,后来中医说她是体内寒痰太重,开了包含白芥子的泡脚方,每晚煮一把白芥子加艾叶煎水,泡到脚底发热,半个月下来气色红润得像擦了腮红,原来它能疏通淤堵的经络,让气血重新流动起来。
不过再好的东西也有讲究,白芥子性温偏燥,像火烧得太旺也会伤阴,体质像干柴烈火的年轻人,或者怀孕的准妈妈,用之前最好找中医把把脉,我同事盲目跟风敷白芥子贴,结果皮肤过敏红得像关公,这就是典型的"过犹不及"。
现在药店里的白芥子价格亲民,但选购时要睁大眼睛,好的白芥子应该颗粒饱满,用手碾碎能闻到辛辣带油香的气味,要是闻着有霉味或者摸起来粘手,趁早别买,保存时记得装在玻璃瓶里,免得串了药味。
最近我还解锁了白芥子的新用法——当调料!炒菜时撒一小把,特别是炖牛羊肉时,既能去腥解腻,还能暖胃驱寒,上周试着做了白芥子柠檬鸡爪,酸辣中带着微妙的辛香,朋友圈照片收获一堆点赞。
说到底,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药食同源的智慧,都是千百年生活经验的结晶,白芥子就像中药界的扫地僧,不显山露水却身怀绝技,下次再被咳嗽困扰,或者肩膀酸痛时,不妨去药房抓把黄澄澄的小颗粒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,具体怎么用还是要听医生的话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