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张在中药店买西洋参时闹了笑话,把切成片的西洋参当成了普通山药,回家炖汤才发现味道不对,这种尴尬在中药材市场可不少见,毕竟那些晒干切片的药材,长得像"亲兄弟"的可不少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行业秘而不宣的四大鉴定绝招,学会这些本事,保准你在药房里能横着走!
看门道:性状鉴定里的大学问 走在中药房的柜台前,老师傅们总爱抓起药材对着光左看右瞧,这可不是装模作样,人家在使的是性状鉴定的看家本领,就拿枸杞来说,正宗宁夏枸杞应该是纺锤形,表面皱缩,颜色暗红带点青白,要是碰上个头均匀得跟克隆似的,颜色鲜红发亮的"完美"枸杞,反而要当心是硫磺熏过的。
去年我陪老妈去买黄芪,亲眼看见老师傅掰断药材看断面,正宗内蒙黄芪断面有"菊花心",像金色的放射状纹理,而掺了豆科植物的假黄芪,断面就是普通的白色,没有这种天然形成的花纹,老师傅边看边念叨:"好黄芪要甜如蜜,嚼着带豆腥味",这话还真不假。
追根溯源:来源鉴定的侦探术 别小看药材包装袋上写的"产地",这里面学问大着呢!就像三七,云南文山产的才是正经货,广西种的虽然外形相似,但有效成分含量差着两个档次,老行家光看须根就能分辨,文山三七的须根是顺时针生长的,像小姑娘编的辫子,而外地货的须根乱糟糟像鸟窝。
采收季节更是关键中的关键,拿金银花来说,五月开花的"金花"药用价值最高,六月份采的就成"银花",七月以后干脆叫"铜花",有次我在药市看见成麻袋的"金银花",卖家说是头茬货,结果老师傅抓一把闻了闻:"这都带酸味了,肯定是二茬货冒充的",原来头茬花应该带着淡淡的蜜香。
显微世界的密码本 别以为拿个放大镜就能当鉴定师,人家专业的显微鉴定要用到400倍的显微镜,前阵子跟着检验科的老王做实验,看他往载玻片滴碘液,瞬间就把伪品穿山甲鳞片和真品的区别照出来了——假货的"鳞片"其实是塑料,遇到碘液根本不变色。
最绝的是看淀粉粒形态,正品党参的淀粉粒在显微镜下像珍珠项链,颗粒大小均匀排列整齐,而掺了萝卜干的假党参,淀粉粒形状歪七扭八,还有萝卜特有的紫色色素块,这种鉴定方法虽然专业,但原理就像看指纹,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独特的"微观身份证"。
火眼金睛的理化鉴定 记得有次在药检所看实验,技术员把不同品牌的金银花茶分别泡在透明玻璃杯里,正品的绿原酸遇到乙醇会变浑浊,假货却清澈见底,这种理化鉴定就像给药材做"体检",通过化学反应看本质。
现在有些高科技手段更厉害,用红外光谱仪扫一下,电脑马上显示"匹配度98%",不过老师傅们还是信不过这些机器,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经验:真牛黄划在玻璃上会留下黄色痕迹,而人工合成的怎么划都是透明的,这种土方法有时候比仪器还管用。
说了这么多鉴定技巧,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对购买渠道,建议大家尽量去老字号药店,别在旅游区买所谓"特产药材",要是实在拿不准,可以记下药材批号,到药监局官网查备案信息,记住咱们的老话:便宜没好货,好货不便宜,那些打着"特价促销"旗号的虫草、人参,十有八九是药渣翻新的。
最后教大家个实用小窍门:买贵重药材时,可以让店家把药材掰开,拍张照片存手机里,万一发现有问题,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,现在很多药店都提供免费切片服务,趁机观察下药材断面,比听商家吹得天花乱坠靠谱多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