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现在进医院开个中药方,抓药反而比西药还麻烦?"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,原本以为国家推行两票制能降低药价,没想到中药材却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,这个关乎14亿人健康的话题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。
两票制遇上中药特殊性:政策落地遭遇"水土不服" 在西药领域顺风顺水的两票制,到了中药材这里却像撞上铜墙铁壁,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老李干了20年中药材批发,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:"以前三七从云南到安徽亳州,要经过药农-收购商-加工厂-批发商-药企五道手,现在压缩到两票,中间商全得死。"
中药材的特殊性在于:一是产地加工环节多,二是质量标准难统一,就拿人参举例,吉林的鲜参要经过清洗、烘干、分拣等多个工序,这些前处理环节本就需要多个流通节点,两票制实施后,某中药饮片厂负责人透露:"现在要么自己建种植基地,要么就得四处找有资质的供应商,成本至少涨了30%。"
市场洗牌加速:中小药商面临生死劫 "以前靠倒腾药材能养活半个村子,现在连进货资格都没有。"安徽亳州药材街的老张看着门口歇业的店铺无奈摇头,两票制实施以来,全国约40%的中小型中药材经销商被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国药控股、华润医药等巨头布局中药板块。
但垄断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,2023年一季度,当归、党参等常用药材价格同比上涨50%,究其原因就是渠道高度集中后,少数大企业掌握定价权,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道地药材产区出现"有价无市"的怪象,药农种出的合规药材找不到销路。
政策松绑信号:中药材享受"特别通行证" 就在行业一片哀嚎时,223年7月国家医保局终于松口,新版《中成药带量采购方案》明确:允许中药材保留"产地初加工"环节,药企可直接对接产地合作社,这相当于给中药材开了个"政策后门",云南文山的三七合作社负责人王大姐喜极而泣:"终于不用被迫卖给中间商了,现在我们的有机三七能直供药厂。"
破局新路径:产业链重构带来新商机 面对变局,聪明人已经在寻找出路,浙江桐乡的"中药共享车间"模式引发关注,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共建GMP车间,既满足两票制要求又分摊成本,更有药企另辟蹊径,同仁堂、片仔癀等老字号纷纷布局"中医药+旅游",把药房开进景区,绕开医院终端。
未来展望:传统智慧与现代制度的碰撞 站在药店柜台前,看着电子屏上跳动的中药价格,不禁让人思考:当千年传承的中医药遇上现代流通制度,到底是桎梏还是转机?或许正如某位行业大咖所说:"两票制不是终点,而是倒逼中药产业升级的起点。"毕竟,能经得起政策考验的行业,才能在世界传统医学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(本文数据来源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白皮书、八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调研报告、10家上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