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慢性结肠炎,真是让人头疼,这个磨人的"玻璃肚"折腾了我整整三年,稍微吃错东西就拉肚子,肚子常年咕噜响,西医说是肠道功能紊乱,开了不少益生菌和止泻药,但总是反复,后来偶然遇到一位退休的老中医,他看了我的舌苔脉象后直摇头:"你们年轻人总喝冰饮料,把脾胃都冻坏喽!"
老中医说这病在中医叫"久痢",多半和脾虚有关,他给我开了个基础方:党参15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2克、山药20克、白芍10克、甘草6克,这几个药看着普通,但他说这是健脾祛湿的经典组合,特别是炒白芍,既能缓急止痛又能护肝,因为肝气郁结也会影响肠胃功能。
刚开始喝中药那会儿,真觉得苦得受不了,老中医教我个小窍门:把药汤晾温后加点蜂蜜,既不影响药效又好入口,连着喝了两周,最明显的变化是大便成形了,以前都是稀糊糊的,现在终于能看到香蕉便的形状,不过老中医叮嘱别急着停药,这种慢性病得像炖肉似的慢慢养。
除了喝汤药,他还推荐了个代茶饮方子:黄芪10克、陈皮5克、砂仁3克,每天开水冲泡当茶喝,这个茶特别适合早上空腹喝,喝完胃里暖烘烘的,有次我出差忘带药,在当地抓了这几味药续上,居然也没犯病。
饮食上老中医管得可严了,生冷瓜果绝对禁食,连夏天的冰西瓜都得忍住,他教了个辨认寒热食物的土办法:放进冰箱冷藏室会结冰的食物多数偏寒,比如酸奶、果汁;常温存放也不会坏的通常温和,像馒头、米饭,现在我家里常年备着炒薏米,煮粥炒菜都放点,既能祛湿又不伤脾胃。
去年冬天症状基本控制住了,老中医又调整方子加了肉桂和干姜,他说这时候要温补脾肾,就像给快没油的车加满汽油,确实,那年冬天手脚不再冰凉,上厕所也不那么急慌慌的了,不过他也提醒,肉桂这类大热药不能长期吃,春天就要减量。
最近半年我开始尝试食疗方,每周必吃两次山药排骨汤,山药要选铁棍山药,煮到软烂连汤带肉一起吃,还有個秘方是蒸苹果,把苹果去皮切块蒸熟,饭前吃两三块,比吃药丸还管用,有次朋友聚餐吃多了,回来赶紧蒸个苹果,第二天肚子就没闹腾。
要说教训,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能熬夜,有段时间追剧熬到半夜,结果肠子又开始闹情绪,老中医说夜里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时间,这时候不睡觉,肝胆影响脾胃功能,等于自己拆台,现在我的手机十点半自动关机,逼着自己早点休息。
对了,艾灸也是好东西,老中医教我灸足三里和关元穴,艾条点燃后离皮肤3厘米左右,烤到穴位发红发热,刚开始掌握不好距离烫出水泡,后来熟练了,每周灸三次,感觉肚子里有股暖流在循环,不过要小心别烫伤,某次我边灸边看视频,腿上烫了个印子,疼了好几天。
这病三分治七分养真不是说着玩的,现在我的药箱里常备着参苓白术散,出门吃饭前先吃一包,就像给肠道穿件防护服,虽然偶尔还会因为贪嘴吃点辣的闹肚子,但喝点姜茶就能缓解,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拉三天。
最近体检做肠镜,医生说炎症已经消下去了,老中医笑着说:"你看,中医慢是慢点,但治的是根本。"确实,这几年跟着他调养,不仅肠道好了,整个人的气色都透亮了,现在我也学着看舌头判断身体情况,早上起床先看舌苔,淡白的就是正常,发黄或有齿痕就要注意饮食了。
说到底,慢性结肠炎就是个生活方式病,想靠几副药彻底治好不可能,得把养生当成生活习惯,我现在喝茶只喝普洱熟茶,做饭必放姜蒜,连旅游都要带着保温杯装热水,虽然少了口腹之欲,但换来身体健康值得,那些还在被这病折磨的朋友,真心建议找个靠谱的中医慢慢调,千万别急着吃抗生素,把脾胃越搞越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