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有人问:"黄药子是不是就是红药?"刚看到这个问题时,我也有点懵,毕竟中药里带"药"字的药材多得像星星,但真要深究起来,这俩还真不是一回事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对容易让人脸盲的"药界双胞胎",看完这篇保准你再也不犯迷糊!
黄药子:藏在山里的"毒蘑菇"
要说黄药子,老中医们都会皱皱眉,这东西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是挂过号的,学名叫"黄独",老家在云南、四川的深山老林里,外表长得跟生姜似的,切开后断面是淡黄色的,所以才有了"黄药子"这个名号。
别看它名字带"药",其实是个暴脾气的主儿,民间偏方里常用它治甲状腺肿大,但剂量稍大就容易引起恶心呕吐,前几年还有新闻说有人拿它泡酒喝中毒送医院的,所以说这玩意儿绝对是个"双面派"——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变毒药。
最要命的是市面上常有假货冒充,有些不良商家会把便宜的黄药子染成红色,硬说是"红药子"来卖高价,这时候就得瞪大眼睛看:真正的黄药子表皮有细根痕,闻着有股淡淡的麻舌感,而染色货泡水后水会变红。
红药:被误会的"马甲高手"
说到红药,这里头的水更深,在北方中药材市场,老板们嘴里的"红药"通常指两种东西:一种是茜草的根茎,另一种是何首乌的炮制品,前者主打凉血止血,后者侧重补肝肾,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药。
更搞笑的是,有些地方方言里管鸡血藤叫红药,还有些老乡把野生丹参也喊成红药,这就导致同样是"红药",在不同药店能买到完全不同的药材,去年我就见过个大姐,拿着处方去买红药,结果抓回来三包不同的药,把中医师气得直跳脚。
辨别红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断面:茜草红药断面有朱红色斑点,何首乌红药则是典型的"云锦纹",要是遇到那种通体通红还特别便宜的"红药",八成是染料水泡过的劣质品。
药房里的"名字游戏"
现在知道为什么老药师总念叨"手捏眼看鼻闻嘴尝"了吧?就拿最常见的场景来说:你去抓"黄药子",柜台小妹要是拿出个红彤彤的东西,千万别觉得新鲜,这要么是染色黄药子,要么是拿红药子瞎凑合。
去年我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就亲眼见过这种乱象,有个摊位上摆着两筐长相酷似的东西,老板拍胸脯保证都是黄药子,结果懂行的朋友掰开一看,一筐是正经黄药子,另一筐根本就是染过色的野红薯!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在中药材市场一点都不鲜见。
救命药or夺命散?
说到底,黄药子和红药(不管哪种)都不是能随便吃的主,黄药子含有薯蓣皂苷,过量服用会损伤肝脏;红药里的茜草含蒽醌类物质,长期吃可能伤肾,去年某省中医院就接诊过把红药当保健品泡茶喝,结果喝出肾衰竭的病人。
最要命的是现在网上各种"祖传秘方"满天飞,前两天还有个短视频教人用黄药子煮水治甲亢,评论区一堆人跟着起哄说要试试,这种拿生命开玩笑的事,真得奉劝各位千万别跟风。
教你几招保命鉴别法
- 看颜色:正宗黄药子外黄内白,红药截面要么有红点(茜草)要么带花纹(制首乌)
- 试密度:黄药子质地硬实,扔水里会沉底;假红药多是空心轻飘
- 尝味道:黄药子麻舌刺喉,红药茜草酸涩,制首乌发苦回甘
- 烧一烧:黄药子烧后冒白烟,红药茜草会飘出类似松香的气味
记住这些窍门,至少能避开大部分坑,实在拿不准就认准GMP认证的大药厂出品,虽然贵点但安心。
老祖宗的智慧别糟蹋
写这么多不是让大家害怕中药,而是想提醒咱们: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经不起瞎折腾,就像黄药子和红药,本是各有妙用的好东西,偏偏被某些人玩成了文字游戏,下次再听说"黄药子就是红药",直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,保准对方哑口无言!
最后唠叨一句:药材不是零食,治病请找专业医师,别信朋友圈的"独家秘方",真要调理身体,去正规医院挂号才是正道,毕竟命是自己,可不敢拿来试错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