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那些中药为何集体涨价?背后真相少有人知!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2017年,不少中药材爱好者突然发现,自己常买的三七、当归、党参这些“老伙计”价格突然蹿升,甚至半年内翻倍,药店老板一边叹气一边念叨:“这年头,连中药材都开始‘炫富’了!”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当年究竟是哪些中药在疯涨,背后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?


2017年中药材市场“地震”:谁在疯狂涨价?

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堪称“魔幻”,根据行业数据,当年超60%的常用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,其中以下几种药材成了“涨价王”:

  1. 三七(田七):从每公斤200元飙升至近400元,涨幅超100%。

    • 原因:云南产区连续干旱,三七减产三分之一,加上资本盯上这片“稀缺资源”,游资炒作囤货。
  2. 当归:从每公斤50元涨到90元,部分产地甚至突破百元。

    • 原因:甘肃岷县遭遇暴雨洪涝,当归大面积绝收,市场库存被抢购一空。
  3. 党参:价格直接翻两倍,从每公斤30元涨到90元。

    • 原因:山西、陕西等地党参主产区因土地轮作政策限制种植,供不应求。
  4. 川贝母:野生川贝母价格飙至每公斤3000元,堪比黄金。

    • 原因:野生资源枯竭,人工种植技术不成熟,采挖成本越来越高。
  5. 阿胶:以驴皮为原料的阿胶块,一年内涨价30%。

    • 原因:驴存栏量锐减,一张驴皮炒到3000元,直接带动成品涨价。

天灾+人祸:涨价背后的“推手”

中药材涨价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,2017年的行情更像是一场“完美风暴”:

  1. 极端天气“搞事情”

    • 云南三七的主产区2017年遭遇50年一遇的干旱,地里的三七苗大片枯死,药农老李回忆:“那年地裂得能塞下拳头,浇水都救不了!”
    • 甘肃当归则被暴雨“泡汤”,泥石流冲垮种植基地,药商老王说:“往年收10吨,那年连3吨都没收到。”
  2. 资本下场“玩囤货”

    • 三七、党参这些品种成了游资的“新战场”,浙江某药商透露:“2017年初,一群人开着卡车来产地,直接包下整个仓库的货,就赌年底涨价。”
    • 类似股票坐庄,低价吸货、高价抛售,普通药农和药店只能被迫接盘。
  3. 政策“误伤”供应链

    • 环保督查导致大量中小药材加工坊关停,比如安徽亳州的中药饮片厂,很多因为环保不达标被直接查封。
    • 土地政策也“添乱”,甘肃为了保护生态,直接砍掉部分当归种植面积,改种经济林。
  4. 消费者需求“爆表”

    2017年正是“全民养生”热潮兴起的时候,保温杯里泡枸杞、黄芪炖汤成风潮,药店老板老张吐槽:“以前一个月卖几斤阿胶,后来顾客一买就是十斤!”


涨价连锁反应:药膳吃不起,假药泛滥

中药材涨价的影响远不止“多花点钱”这么简单:

  1. 药膳馆成“奢侈品店”

    • 一碗三七炖鸡的成本从30元涨到60元,餐厅老板哭诉:“现在客人一听价格扭头就走!”
    • 普通人想在家煲个养生汤,光买齐枸杞、红枣、党参就得花上百元。
  2. 假药劣药横行

    • 四川某市场出现“染色当归”,用色素泡制劣质药材冒充好货;
    • 安徽亳州查出大量“拼装阿胶”,用马皮、牛皮掺假,利润高达500%。
  3. 药农“一夜暴富”又返贫

    2017年三七涨价时,云南药农老赵承包的10亩地赚了好几万,结果第二年跟风扩种的人太多,价格暴跌到亏本。


2017年涨价的“后遗症”:行业至今没缓过来

回头看2017年的中药材疯涨,其实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:

  1. 种植乱象:药农一窝蜂种热门药材,导致供过于求后又烂市,比如2018年党参价格直接腰斩。
  2. 资本搅局:囤货炒作让药材变成“金融产品”,真正需要的人反而买不到。
  3. 资源枯竭:川贝母、石斛等野生药材濒临绝种,人工种植技术却跟不上。

普通人怎么应对中药材涨价?

  1. 别盲目囤货:中药材也有保质期,囤多了可能发霉变质。
  2. 学会“平替”:比如用丹参代替三七活血,用太子参替代党参炖汤。
  3. 支持人工种植:优先购买有溯源标签的种植药材,拒绝野生药材。
  4. 理性养生:没必要天天喝阿胶羹,食疗讲究长期坚持,不是越贵越好。


2017年的中药材涨价潮,既是天灾的教训,也是人祸的警示,如今回看,它不仅改变了药农的命运,也让我们明白:老祖宗留下的“草药智慧”,真不能被资本和短视毁了,下次去药店抓药,看到标价牌时,不妨想想当年那场疯狂的“中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