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喉咙冒烟,水杯不离手却还是渴得难受?其实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了"止渴秘方",今天给大家盘点十种能缓解口渴的中药材,都是药食同源的天然好物,关键看你怎么用!
麦冬——专治"喝水也不解渴" 这味白色块根可是滋阴润燥的高手,特别适合那种"牛饮几杯还是渴"的情况,记得隔壁王奶奶总用它煮水,她说:"这麦冬水喝下去,嗓子眼像抹了层甘露。"现代研究发现,麦冬含有的甾体皂苷能促进唾液分泌,建议直接含服3-5粒鲜品,或者用10克干品泡茶,加点胖大海效果更好,不过腹泻的朋友要少喝,它性寒容易滑肠。
石斛——富贵人家的"补水神器" 都说"北有人参,南有石斛",这味兰科植物确实金贵,去年朋友送我些铁皮石斛,切成薄片泡水,果然有种胶质黏喉的滋润感,它能养胃阴、生津液,特别适合糖尿病人口渴,最方便的吃法是早晚取3-5克嚼服,或者炖汤时放两节,注意要买正宗的铁皮石斛,紫皮石斛效果差远了。
玉竹——平民版的"口服玻尿酸" 在中药房里,玉竹总是一大捆一大捆地堆着,价格比石斛亲民多了,它含有黏液质,能像海绵一样锁住水分,我试过用玉竹20克+冰糖煮水,晾凉后当饮料,喝完嘴唇都不起皮了,中医说它能"疗卒渴",就是治突然口渴,上班族泡水喝特别合适,还能抗疲劳。
生地黄——清热凉血的"地下水" 新鲜生地榨汁喝的画面有点惊悚,但确实是退火止渴的好办法,记得小时候上火嘴干,奶奶就会切几片生地给我含着,那股清凉直冲喉咙,不过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,这味药性大寒,就像给你体内浇盆冰水,虽然解渴但别贪多。
乌梅——酸得流口水的"望梅止渴" 别小看这颗皱巴巴的果子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"敛肺涩肠,止久嗽泻痢,反胃噎膈,蛔厥吐利,消肿,涌痰,杀虫,解鱼毒、马汗毒、硫黄毒",最关键的是含大量有机酸,能刺激唾液腺,我现在车里常备乌梅干,开车犯困就含一颗,立马口舌生津,建议用乌梅10克+甘草5克煮酸梅汤,加冰块更过瘾。
天花粉——消渴症的"天然胰岛素" 这名字听着吓人,其实是葫芦科植物的干燥根,古代用来治"消渴症"(类似糖尿病),既能清热又能生津,现代研究显示它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,对血糖高引起的口干特别有效,不过孕妇千万别碰,这药有活血作用。
西洋参——加班族的"充电宝" 比起人参的温热,西洋参补气养阴不上火,那些经常熬夜的朋友,夏天用3-5片泡水,能明显改善口干乏力,我试过含服切片,刚开始有点苦,后来回甘很明显,不过感冒咳嗽时别吃,会加重症状。
五味子——五行俱全的"口水开关" 这味药名字有趣,酸甜苦辣咸五味都有,中医说它能"生津止渴,敛肺滋肾"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自动节水系统,我用五味子10克+枸杞10克泡酒,每天喝一小盅,现在半夜起床次数都少了,不过收敛作用强,便秘的人要少吃。
知母——清热泻火的"灭火器" 这味白白的药材专治"实火型口渴",比如感冒发烧后的口干咽痛,记得有次重感冒,咽喉肿得像含个核桃,用知母15克+石膏30克煮水,当天就不那么火烧火燎了,但它性寒伤胃,要配合粳米粥一起吃。
芦根——湿地里的"天然矿泉水" 芦苇根在南方随处可见,晒干后煮水就是天然电解质饮料,上次去西湖边,看到当地人挖新鲜的芦根嚼,清甜中带着泥土香,它能清热利尿,特别适合运动后大量出汗导致的口渴,不过采集要注意,别把国家保护的野生芦苇砍光了。
这些中药虽好,但使用也有讲究,阴虚火旺的适合麦冬、石斛;实热证选生地、知母;体虚选西洋参;糖尿病口干用天花粉,最好别单打独斗,比如麦冬配乌梅、玉竹加冰糖,效果加倍,最重要的是别当饭吃,毕竟"是药三分毒",连续喝两周没改善就要看医生了。
最后提醒一句,突然严重口渴、喝水也不解、尿多体重下降,可能是糖尿病或干燥综合征的信号,赶紧去医院别耽误,咱们分享的这些小偏方,只适合日常保健用